|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报表是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主要渠道,它对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分析、检查报表也是查账人员发现会计错弊的重要途径。但是报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够全面、详尽地反映企业全部经济业务活动的所有方面,不可能满足查账人员的各种复杂需要。为叙述方便,此处以会计报表为例说明报表审查的局限性,其他报表与此类似,不再赘述。
查账人员一方面要注意到会计报表存在的不足,在检查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即保证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保证报表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要设法弥补报表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企业经济核算信息的各种需求,使报表检查不仅具有查错防弊的防护功能,而且还具有提高报表使用价值的建设性功能。一般而言,会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会计报表不能反映非货币的信息
会计报表是以货币为单位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能够比较准确和有效地将企业经营活动统一地表现为资金运动,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且具有可比性、可累计性和可综合性,这是其他计量单位(如实物单位、劳动单位等)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对于企业无法以货币单位反映的某些方面,不能给予必要的披露和反映。
如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企业职工的业务水平,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针和经营策略,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及其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企业机器设备的性能、生产能力、产品品种、质量和用户的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占有的市场份额等等,这些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形成和变动,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经济信息的使用者也具有特殊的功能,而会计报表由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无法给予必要的披露和反映。
由于各种报表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会计报表主要从货币计量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而统计报表是从实物单位与价值单位的结合上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业务报表则主要从实物单位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可以通过统计报表和业务报表进行部分弥补。
查账人员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检查的同时,应注意将三种报表有机结合,在会计报表唱主角的同时,不应忘记“配角”的作用。有时还要根据经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将主次颠倒,强化统计报表和业务报表的作用。在对报表进行检查时,如果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问题,且不能查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时,查账人员应运用其他报表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也可以对照有关会计账簿检查的结果,这样才能够揭示报表检查的目标,并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会计报表不是经济活动的全部
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并不能显示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更不能完全依靠其查证所有的会计错弊。
会计报表是对已经发生的业务活动即既存的客观事实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不能对未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反映,即会计报表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而不能进行事中和事前的预测和控制。
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过去发生的和现在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有时也需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未来状况做出预测,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投资管理等做出判断和决策,而会计报表提供的历史资料只能作为一种前车之鉴的参考。
针对上述情况,报表查账人员应注意,既要对报表主体内容进行检查,保证报表正确无误;同时也要注意运用报表的附注或其他报表的有关项目,延伸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诸多结果。
如运用业务核算的原始资料、财务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结果、统计调查的结果等等,将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联系起来,展示企业经济活动发展的全貌,从更深刻的内涵上揭示企业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又如查账人员从会计报表的检查中发现了错误和舞弊,就必须深入到有关账簿和凭证中去,找到产生报表错弊的根本原因。
三、会计报表不是最详细的信息
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经过加工和浓缩的资料,对经济活动进行简化反映,不能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详细核算资料,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深入掌握企业经营情况的需要。
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经过加工和浓缩的资料,是经过一定的摘要和简化程序后的结果,这种加工和浓缩是报表编制的基本规律,反映了报表使用者对经济信息的一般要求,体现了会计报表与会计账簿之间的分工。但是,正是这种分工使会计报表不能够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详细核算资料,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经济信息的具体要求和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深入了解的需要,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总括性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具体资料给予解释和说明,有时会给经济信息的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误解。因此查账人员在对报表进行检查时,不仅要对报表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检查核对,还需对支撑报表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检查核对,一方面保证报表的质量,满足报表检查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当适时收集和整理更为详细的经济核算资料,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
四、会计报表只反映了历史基础的信息
会计报表所列示的数据遵循了历史原则,这样做有其合理、方便的优点,但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遵循历史原则,即对一切经济业务都以业务交易价格作为核算依据,一般不对此做出调整。这种记账原则符合会计的规定,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其优点是成本比较客观,而且易于取得,可借此进行检查核对。
历史成本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处于持续变动之中,有时变动是十分剧烈的,而历史成本法对此不予反映和处理,仍以不能反映现行价格的旧价值进行核算,使由此计算出来的成本、利润与现有的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成果发生背离或部分背离。如物价大幅上扬后,资产的价值将被低列,其原始成本可能出现大幅度低于其重置成本,其转入成本费用部分将比实际价值小;而物价大幅下降时,资产价值将与上述情况呈反向运动,这时的会计报表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事实。
对此,查账人员应注意,既要检查报表数据,看其是否正确;同时要将报表使用者应当了解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指报表使用者正确运用报表所提供的经济信息所必须掌握的市场信息、有关被查单位的信息等)附注于查账报告中,对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应以醒目方式表示;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事项应给予必要的揭示和说明。
五、会计报表是职业判断的结果
会计报表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只是具有相对合理性和准确性,不能希望会计报表所有数据都是非常精确的,因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有许多会计处理采用了估计或判断、简化或快捷的方法,如对折旧的提取、有关费用的摊销、损失的处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等。
一般同一事项都有两种以上的公允处理方法。这类处理方法及其估计判断的结果是否正确,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常常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其中存在一定偏差是不可避免的,由此编制的会计报表只能提供近似的、具有相对准确性的财务资料,而无法提供绝对准确的数据资料。查账人员应充分注意:这种近似不能成为被查单位产生过失和舞弊的理由,而是会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给会计错弊的产生提供了机会,但也要注意防止被查单位以此作理由并将其夸大,进行违法乱纪活动,因此,报表编制者应适时提醒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数据保留一定的、合理的怀疑,在使用报表的数据资料时做出相对的、灵活的解释,以避免对此产生曲解而造成决策失误和损失。
六、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报表使用日企业的实际情况
企业的会计报表从编制到正式公布之间一般有一段间隔时间,而报表的公布与报表使用者使用报表之间又存在一个间隔时间,在这两个时间间隔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又有新的进展,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能发生某些变化;某些或有事项可能已转化为可知的现实。这些变化有时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因此会计报表使用者要注意上述两个时间段中企业可能发生的事项,这些事项被称为期后事项。
期后事项发生于会计期间之外,显然不可能在会计报表中完全反映,只有那些可预计的期后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
期后事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前期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并需要调整的事项,另一类是对前期会计报表没有直接影响,但对后期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给予揭示的事项。以上两类事项均为可预计的期后事项。前者如被查单位编制完报表后,接到某债务人破产的通知,或被查单位涉及诉讼案败诉并准备赔偿,或被查单位用未使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经评估该固定资产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或被查单位将材料以低于成本价出售等等;后者如被查单位对某项重大事件做出承诺或担保,企业经营环境或经营方针有重大变化,企业发生了重大的采购或投资、筹资行为,被查单位遇到重大灾害或损失等等。
对于期后事项,查账人员的检查工作除了对报表主体内容进行审核之外,还要对报表的附注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根据企业账簿、报表等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对企业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未涉及的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以适当的形式反映在会计报表检查报告中,以提示报告使用人正确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发生的变异保持应有的警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