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揭秘青藏铁路环评报告:积极作用与不利影响并存
青藏铁路规划之初,环境评价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途经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保成为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词。从目前情况看,环评报告中提到的各项要求,已经基本完成。
“说到环保,青藏铁路的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参与了这项工作的设计。可以说,我是青藏铁路环保的监督者、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昨晚,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从实际效果上看,青藏铁路的环境保护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做得相当好。
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日前,《第一财经日报》经过多方查询,获得了当初建设青藏铁路时,由多方会同出具的环评报告的主要内容,它的出台过程可以追溯到2001年。最早来自于一份数百名科学家实地调研撰写的报告――格尔木至唐古拉山口段(下称“格唐段”)和唐古拉山口至拉萨段(下称“唐拉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水土保持方案》(下称“环评报告”)。
90位专家呼吁青铁环保
2001年2月8日,北京。
正在这里召开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有一项重要内容:听取原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青藏铁路有关情况的汇报。在对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进行了充分研究之后,总理办公会批准青藏铁路建设方案立项。
2001年3月1日,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下称“铁一院”)200名勘测队员开进青藏高原。这是国务院作出修建青藏铁路重大决策后,第一批奔赴高原开展全线环境评估的调查队。
一周后,按照铁道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指示,由铁一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态所、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研所的14名核心专家组成的“环境评估调查队”也进入青海格尔木,10天行程1100多公里,最后到达拉萨。
据负责此次环评调查的铁一院给排水与环境工程设计处副处长江腊沙介绍,这次调查要摸清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要摸清影响青藏高原独特、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敏感问题、敏感点和范围,为科学评估预测、确定青藏铁路环境保护政策及工程对策奠定基础,切实做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不久之后,由铁一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态所、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研所等撰写的环评报告经铁道部预审后,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水利部审批通过。
2001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决定:投资262.1亿元,修建青藏铁路。
植被覆盖度恢复或需60年
这份环评报告中,着重对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铁路工程建设对沿线高寒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铁路工程建设对沿线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铁路工程建设景观影响分析与评价;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
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高寒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的破坏程度。“西藏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曾经参与此次环评调查的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研究室主任沈渭寿称。
环评报告认为,从铁路沿线2公里范围内分布的主要植物群落类型来看,高山蒿草群落、高山蒿草及禾草群落、藏北蒿草群落是分布面积最大的,分别占铁路沿线2公里范围内群落总面积的 21.05%、18.14%和11.13%。
铁路工程建设活动对这些群落类型会造成较大的破坏和影响,除了路基工程的直接占用造成该类群落植被、土壤的破坏外,路基工程的切割分化,也将导致该类群落的萎缩和退化。
据专家分析,青藏铁路正常运营期间对沿线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小,而施工期间的一次性干扰和破坏却是比较大的。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基本上与青藏公路并行。考虑到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沿线高寒植被的相似性及工程建设影响的相似性,调查人员采用了类比调查的方法,对青藏铁路建设工程启动后,高寒植被的自然恢复情况进行预测。但结果并不乐观。
调查表明,在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以上的地段,破坏30年后物种丰富度基本上可恢复到破坏前的水平。但植被覆盖度的恢复要慢得多。在一般情况下,植被覆盖度恢复到破坏前的水平至少需要45年以上;如原始土壤受破坏程度较严重,植被覆盖度的恢复需要60年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