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测验主要有五种题型: 1.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是给出一段文字,要求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我理解能力不好,这部分命中率大概7成。 这类型题目还有错病句,给出四个句子让你挑有毛病的或者没毛病的,我这部分非常差,以前的语文功夫不扎实啊,那些错病句类型忘光光了,只能凭语感,基本只有6成做对。 2.数量关系:主要有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 数字推理是给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这是我的强项哦,基本能答对9成以上!!! 数学运算就是一些基本的运算题,或是以前高中的应用题吧,什么工程问题之类的。我可能只擅长推理,却绝对不擅长数学运算,以前数学最差了,基本做对7成吧。 3.判断推理:图形推理、演绎推理和定义判断。 图形推理也是我最擅长的,基本都能对。 演绎推理稍差,可能有8成。 定义判断是先给考生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一组事物或行为的例子,要求考生从中选出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我一般能做对8成。 4.常识判断: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主要侧重测查考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涉及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等内容。 这部分是我最薄弱的,因为本人太孤陋寡闻,知识面窄,我基本靠蒙的,能蒙对一半就算好的了。 5.资料分析:考察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才能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我觉得这部分题目是没什么难度的,主要是要细心和耐心,答案都是很浅显明了的,很多答案甚至是在题目中就原原本本出现了。当然行政能力考试时间短题量大,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让你慢慢看细细想。这部分题目在我没有临场压力的环境下,基本都能做对。 做完行政能力测验,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总分平均了一下能够达到75左右。但是实际考试当然不是那么回事,90分钟完成100道题,一道题平均不到1分钟,可不是那么轻松的事,分数自然也会有所折扣。 暑假的最后一周,在看申论。 申论主要分三部分:概括材料内容、提出方案以及申论作文部分。 申论的材料内容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尤其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材料,洋洋洒洒十几页都有,有时看完了还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大概知道材料所要反映的问题,但 涵盖面广,内容复杂,容易缺漏。后来我在每看完一段材料后就把其内容大致概括出来并写下来,这样把所有材料看完后,我一看自己做的提要就知道主要问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而且不会有什么遗漏。 提出方案有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针对性;二是可操作性。 申论中第二题和第三题有何区别?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仍然觉得弄不清楚,我多的理解就是篇幅长短的区别吧,第二题简单提出方案,第三体详细阐述。我参考了一些专家的说法,比较有说服力。 第二题“提出对策(方案)”与第三题“解决问题”的联系在于三点: 1、从出发点来说,提出对策(方案)和解决问题都是对给定事实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2、从过程来说,都讲求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要求在理论上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事物内有逻辑,在实践中都可以执行。 3、从结果来说,都是为了使事实由非常态进入常态,都是使事实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其区别也同样有三点: 1、从职能归口方面来看,二者的出发点有所不一。前者站在组织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后者是以特定身份出发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在考试中,第二题的作者身份相对自由。 2、从要求来看,第二题提出对策“注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以文字篇幅简短,理论的可行性常常蕴含在行动的可操作性里,它通过归口的管理职能划分、合理的措施安排、恰当的实施手段等来体现,一般不阐述理论,以务实的方式出现。 而第三题的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则要求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要将理论和事实完美地结合起来,对其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应当有一定的理论支持。 3、从表现形式来讲,第二题的对策常用“主管部门干什么”、“协管部门一干什么”、“协管部门二干什么”、“协管部门三干什么”、“新闻宣传部门干什么”这种由主到次的方式来排列对策。 而第三题的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等,所以论证过程中更常用先务虚后务实,先理论后实践,先抽象后形象,先主体后客体,先主要后次要等方式来进行。句子顺序和词语顺序严格按照重要到次要的内在规律排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