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初看商品编码书,要从归类总规则入手,先掌握查询的基本规则,然后在练习中慢慢掌握运用归类总规则。开始进行商品编码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早入手、勤练习,商品归类的练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仅靠在考前突击复习商品归类是无法在报关员考试中商品归类部分取得良好成绩的。 这里我们建议:在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复习安排中,掌握归类总规则与解题规律后,拿出报关复习20~30%的时间用来做商品归类的练习,并且坚持每天做20道左右的练习题,不要间断,更不要以为编码学习可以一蹴而就。在复习后期阶段,除了可适当增加练习题量外,要重点将历年报关员资格考试中商品归类部分题目分析透彻,除了这部分题目的难度最符合考试要求外,还有可能其中部分试题在最新的考试当中有所重复,例如2006年考题中出现的“活的淡水小龙虾”,类似的题目就曾经在1999年上半年考题中出现;2005年考题中“由漂白的棉线与黄色的人造棉线织成的平纹机织物,300克/平方米,棉和人造棉含量各为50%”,类似的题目就曾在2001年考题中出现;2004年考题中“一种可用微波炉加热的方便快餐食品,净含量250克,其中含面条150克、鸡块50克、卷心菜30克、鱿鱼丝20克,食品已预先烧制过,装于一次性泡沫塑料盒中”,运用同样注释比例的题目曾在2002年考试中出现。 考试出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出题目既在协调制度中商品排列规律有代表性,又是我国进出口贸易量较大的部分。比如第88章、92章、93章这样的年进出口量较小且没有注释特点的章节,就通常不会出现在考试当中。
在考试过程中,在历年考试中商品编码这部分占试题只20%的分值,而考生会耗费掉了35%或更多的时间。通常我们查找商品编码时的习惯动作是先翻目录,然后再翻到相应的页码进行查找。这个过程看起来只有10秒钟到20秒钟,但如果计算共20道编码题的时间,在翻阅目录和页码上面就耗费将近7分钟了。其实在我们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应当刻意记住一些主要章节的序号,并且将各章内容以章标题为基础简化记忆,尽量做到熟悉各章号码。例如第6章是植物;第16章是肉类食品;第28章、29章是无机、有机化学品;第39章、40章是塑料、橡胶;第50~63章是纺织制品;第71章是贵金属;第72~83章是贱金属;第84章、85章是机械电器产品;第90章是光学及精密仪器等等。记住这些章节的顺序可以在考试的时候节约翻阅目录的时间,通过八位编码的前两位所代表章序,并且各章都是顺序排列的特点,直接翻到所需章节。甚至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在对于商品编码书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做到一翻即到所需章、节的程度。当然我们并不要求每个考生都可以掌握到如此精准,但记忆章号对于节约答题时间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章注、类注、子目注释的重要性,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在协调制度中众多章注没法背下来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做到熟悉也同样是不能提高编码查找速度的。那么如何能够做到考试时看到一道编码题目马上就可以反应出此题是否会涉及到注释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编码练习中,一定要遵循“确定类章――查阅注释――确定品目――归入子目”的流程,无论题目是否简单,都应当先翻阅注释并且仔细阅读注释内容,翻阅数次后即可对注释有大概的印象,到考试的时候可以很快确定题目是否会运用到注释或者所运用注释的位置,这样也可以节约不少答题时间。 前面我们说过,报关员考试的商品归类部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越是贸易量大的货品考的机率就越大,我们只有抓住重点类别,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复习,才可以达到最佳效果。以下我们把1998~2006年的历次报关员考试的编码部分按重点类别进行分析和对比。仅供参考。(其中1998年和1999年上下半年合并计数) 由此可见:历年报关员资格考试当中商品归类题目比重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及仪器(第84章、85章、90章),其次是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及食品(第1章~24章),再次是纺织品(第50章~63章)和化工产品(第28章~38章)……我们将在下面的实战篇中重点介绍这些章节的规律和复习的要点。 除了按照类、章所占比重做到有的放矢外,还应当注意注释与具体列名的题目在试题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对此,我们也做了一些统计:自1998年起,报关员资格考试商品编码题中运用注释的比重逐年增加,直到2001年开始运用注释的比例所有下降。考 试大网/从2004年开始在题目中具体列名的所占比例开始增加。这也说明了具体列名将成为今年考试题目中的重点,相对的是运用注释的题目虽然比例较小,但难度较前几年有所增加,尤其是多个注释在同一题目的综合运用,往往这样的一个题目中会涉及到几个注释的要求。 例题1:2012年考题中“天天”牌盒装面巾纸,250张/盒,规格19厘米×20厘米,该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第48章章注八尺寸的理解和对4803、4818品目条文的理解,通过对章注八的解读发现题目中的面巾纸尺寸不符合4803的要求,只符合4818品目条文中的要求,所以归入4818。 例题2:2011年考题中“印花机织物正方形围巾(边长60cm;按重量计含棉花50%,含涤纶短纤维50%)”,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第十一类类注二对于混合纺织材料制品的归类方式,并且其中两种主要材料重量相当,这又运用到了归类总规则三(三)从后归类的原则,还涉及到第62章章注七关于手帕的尺寸定义。 例题3:2010年考题中“一种可用微波炉加热的方便快餐食品,净含量250克,其中含面条150克、鸡块50克、卷心菜30克、鱿鱼丝20克,食品已预先烧制过,装于一次性泡沫塑料盒中”本题除了考察大家第16章章注二对于“含肉20%及以上”的混合食品归入本章外,还要让我们根据各材质重量计算比例。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注释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加强对注释的综合运用。 从往年考生的反应来看,报关员资格考试试卷当中,答题耗费时间最多的部分就是商品归类,有的考生往往要用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解题,并且有部分考生采取“先攻坚”的策略先做商品归类,然后再答其他试题。这样的安排无疑让商品归类挤占了考卷中其他部分的解题和检查时间,甚至有的考生因此无法完成答卷,实在得不偿失。根据经验,我们建议大家在总复习的阶段,通过做难度相当的编码题来进行解题速度练习,考试中平均每个编码题控制在两分钟内答完较为适宜,即使碰到较难题目,一时解答不出也不要耗费过多时间,一旦超出预算时间即暂时放弃做下面的题目,当整卷答完用剩余时间再回头来解答。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避免题目中一些数字条件的干扰,部分题目中的一些数字条件直接影响到了题目的判断和对于注释的解读,而另一些数字条件可以当成扰乱思路的“烟雾弹”,这时就应当准确辨别它的作用。例如:2004年试题中“洗手液,400毫升塑料袋装,含有机表面活性剂、杀菌剂、香精等成分”。本题中洗手液的包装容量就对于将归类没有影响,这点一定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