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C 5.A 6.C 7.B 8.D 9.A 10.D
11.A 12.C 13.D 14.B 15.D 16.B 17.D 18.A 19.C 20.C 二、概念解释题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作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2.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
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种价值观念。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
3.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4.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5.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八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内容上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常常作为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左右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 三、简答题
1.答:(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性;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和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答:一般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具有五个步骤:
(1)引起动机;(2)呈现教材;(3)举例说明;(4)归纳概括;(5)布置作业。
3.答:(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4.答:(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5.答:(1)教师的“教员”角色;(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3)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6)教师的“父母”角色;
(7)教师的“榜样”角色;(8)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10)学校管理者的角色;(1 1)教师的角色冲突;(12)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四、论述题
1.答:原因在于:(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使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即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的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向发展。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综合上述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答:(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知识科学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l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制。
(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诚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