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2.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
A.陈述式
B.列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6.(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7.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 )的提出。
A.教育价值
B.教育规律
C.教育问题
D.教育现象
8.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9.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10.“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11.优秀班主任首先应立足于增强( )。
A.教学意识
B.育人意识
C.成就意识
D.创新意识
1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3.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14.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是( )。
A.实质教育论
B.素质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
D.应试教育论
15.教师扮演“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可能出现的不当表现是( )。
A.教师出现家长制作风
B.教师过分的溺爱学生
C.教师过分的迁就学生
D.教师对学生过分的严厉
16.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B.教育规律
C.教育原则
D.教育技术
17.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布卢姆
B.凯洛夫
C.杜威
D.布鲁纳
18.“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一种( )思潮的体现。
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
C.形式化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
19.“长善救失”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经验,并没有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消失,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A.不变性
B.发展性
C.保守性
D.历史继承性
20.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洛克的“白板说”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1.个体身心发展的( )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及时施教,以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2.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 )。
A.学校
B.家长
C.学生
D.教师
23.“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这句话隐喻学生在学习中具有( )。
A.主体性
B.客体性
C.被动性
D.强制性
24.校园文化属于一种( )。
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学校课程
25.( )不属于教师职业的角色。
A.示范者
B.管理者
C.研究者
D.法人
26.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
A.劳动
B.科研
C.教学
D.社会服务
27.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 )是关键。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内容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家访
C.转化后进生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体现。
A.公益性
B.生产性
C.未来性
D.终身性
30.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 )。
A.结果
B.环节
C.目标
D.出发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 )。
A.新授课
B.巩固课
C.技能课
D.检查课
E.练习课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E.教育性质
3.德育对智育、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
A.动机作用
B.方向作用
C.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D.提升智慧
E.获得体魄、体能的提高
4.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 )。
A.生理活动
B.精神活动
C.心理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E.思维活动
5.锻炼法的方式有( )。
A.练习
B.制度
C.委托任务
D.组织活动
E.托物言志
6.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与近代的( )。
A.前学校
B.前社会教育机构
C.学校
D.社会教育机构
E.高等学校
7.“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孟子
D.荀子
E.洛克
8.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9.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与兴起,从历史背景看,主要与( )有关。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B.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C.近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D.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E.国家主义思潮
10.依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技能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E.研究型课程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技术职业。 ( )
2.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 )
3.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 )
4.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承受者,又是联系各教育渠道的“纽带”和“桥梁”。 ( )
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就是教学规律。 ( )
6.学校教育是万能的。 ( )
7.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都要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 ( )
8.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 ( )
9.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不是内在统一的,它们之间不能整合。 ( )
10.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 )
11.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教育内容为中介的“教’’与“学”活动所借助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 ( )
12.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不平衡性的特征进行。 ( )
13.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 )
14.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 )
15.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目录和习题。 ( )
四、情境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一)
初一年级学生李某因迟到不敢进教室,而在教学楼后随意闲逛,恰好被班主任孙老师发现。
问清情况后孙老师非常生气,罚李某在操场跑了10圈,并让他在教室外站了两节课。
1.孙老师的做法对吗?( ) [单选题:
A.对
B.不对
2.孙老师的做法违反了《教师法》中的哪一条法规?( ) [单选题]
A.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B.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C.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D.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二)
某小学语文教师李某,一次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何某未完成作业,李老师气愤地要求何某抄写课文十遍,到第三天该生还是未完成,李老师便大发雷霆,当众宣布让该生抄写课文一百遍作为处罚。
1.李老师的做法对吗?( ) [单选题]
A.对
B.不对
2.李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妥?( ) [不定项选择题]
A.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B.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
C.事先没有充分调查学生未完成作业的原因
D.违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关于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