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3|回复: 0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8.3情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4: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三节 情绪
  人在认知过程中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欢、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情绪状态影响着人的认知和行为。
  一、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绪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①在认知层面的主观体验。它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例如,我知道“我很高兴”、我意识到“我很痛苦”等。②在生理层面上的自我唤醒。例如,激动时血压升高、愤怒时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③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例如,言语表情、面部、体态、身段表情等。当情绪产生时,这三方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因此,在评价情绪时三者缺一不可。例如,当一个人佯装愤怒时,他只有表情愤怒的外在行为,却没有真正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因而也称不上有真正的情绪过程。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依据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质。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可引起肯定的情绪,如满足、愉快、喜爱、赞叹等;相反,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否定的情绪,如不满、苦闷、哀伤、憎恨等。
  起主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人的主导需要相联系。事物总是复杂的,它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一种事物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不能满足另一种需要,甚至与第三种需要相抵触。因此,当主导需要获得满足或没有满足时,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情绪往往会冲淡甚至抑制与此同时发生的其他情绪。
  (二)情绪与认知
  情绪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认知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认知过程的发生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而情绪的发生、改变具有不随意性。
  情绪和认知又是有联系的。一方面,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评估可能不同,因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另一方面,情绪也影响认知过程。人的情绪不仅以认知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阻碍的作用。
  (三)情绪与情感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情感”。这里有必要说说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这两个词的含义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和动物都有情绪,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所独有的。生理需要的满足与否会导致情绪变化,如危险引起恐惧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否使人产生情感,如友谊感、道德感等。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情绪往往随情境或一时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情境的变迁或需要的满足而较快地减弱或消逝;而情感是基于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因而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孩子过分淘气会使母亲生气,这种情绪具有暂时性,但母亲不会因为孩子一时让人生气就变得不爱孩子,因为母爱是一种稳定的情感。
  3.情绪有较多的外显性和激动性,情感则有较多的内隐性和深刻性。当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经常会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如垂头丧气、手舞足蹈、暴跳如雷等,动物也如此。相比之下,情感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显得较为深沉,经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情绪一旦发生,人往往一时难以控制;而情感一般不存在这种情况,它始终处于意识的支配下。
  虽然情绪和情感有所不同,但其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是同一种心理活动。一般来说,情感的产生总伴随有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经常受情感的支配。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正因为它们难以区分,所以有时候统称情感,有时候情感与情绪交替使用。

  二、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情绪都表现为互相对立的两极。了解这一特点可以有助于控制和管理个体的情绪和情感。情绪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感度
  情绪有肯定的与否定的两极。这与个体的需要是否满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快乐和悲哀、热爱和憎恨等。情绪的两极一般是对立排斥的,二者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换。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诱发和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来控制或排斥消极、不愉快的情绪。但二者有时也可以同时出现。
  (二)紧张度
  情绪有轻松和紧张之分。在对个体学习或生活具有决定意义的紧要关头或某些紧张的时刻情绪容易紧张,紧张关头过去以后可以体验到明显的轻松。情绪的紧张程度对个体行为活动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效果比较好。
  (三)强度
  人的任何情绪在强度上都有着由强到弱的变化等级,如害怕有担心、惧怕、惊骇、恐怖等不同的强度。情绪的强弱可以反映或预测个体被它们支配的程度,强度越大,自我被情绪支配的程度越高。
  (四)激动度
  情绪有激动和平静之分。激动是个体在短时间内猛烈爆发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的情境下,它可以加深个体的认识和体验,推动人的行为活动,但有时会阻碍活动的正常进行。
  情绪在两极性多维度上不同程度的结合构成了人类复杂而多变的情绪。个体的情绪问题大部分是不能有效地把某些情绪维度控制在某一范围内造成的,而教育和辅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景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的色彩,而且以不同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和外部表现体现出来。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的特点,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情绪状态体验对待一切事物。例如,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劳动中获得某种成就时,他就会产生愉快喜悦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他的一切活动都会较长时间地感染上一种满意的和愉快的情绪色彩。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在他周围的花草鸟虫都变得更加可爱了。心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而是作为人的情绪的总体背景起作用。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乐观,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心境使人颓废悲伤。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心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时的绝望、亲人突然之死引起极度悲痛、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都是激情状态。激情发生时往往伴有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例如,盛怒时人全身肌肉紧张、双目直视、怒发冲冠等;极度恐惧、悲痛和愤怒之后,可能导致精神衰竭、晕倒、发呆,甚至出现所谓的激情休克现象。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引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但仍能意识,只是模糊些。因此,对于不良的激情需要动员意志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以冲淡激情爆发的程度。但有些激情是积极的,它可以成为动员人积极地投入行动的巨大动力。在这种场合,过分地抑制激情是完全不必要的,从人格培养的观点来看也是不利的。
  (三)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然出现危险情景的时刻,人们在遇到巨大的自然灾害或地震发生的时刻,这时需要人迅速地判断情况,在一瞬间就做出决定。同时,紧急的情况惊动了整个机体,它能很快地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行动的积极化。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使人做出平时所不能做出的大胆勇敢的行为,有时却会使人认识狭窄,很难实施符合目的的行动,容易做出不适应的反应。例如,失火时会猛敲、撞门(其实应向里面拉或左右拉)。人如果相当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对健康是很不利的,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
  四、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一兰格理论

  一般认为情绪先于反应。例如,你会冲某人大叫(反应),因为你感到气愤(情绪)。然而于1884年,詹姆斯争辩道,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提出,这个顺序是相反的——你的感觉晚于你的躯体反应。如詹姆斯说:“我们一旦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前,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还说:“我们感到难过,因为我们哭泣。气愤因为我们斗争,害怕因为我们颤抖。”兰格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他说:“情感,假如没有身体属性,就不存在了。”总之,他认为,情绪就是对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这一观点被称为詹姆斯~兰格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醒和其他躯体行动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如图8—4所示。他们片面强调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作用。
  

125639w96bf6a2lc98a8rc.jpg

125639w96bf6a2lc98a8rc.jpg

  (二)坎农一巴德理论
  坎农一巴德的情绪理论是由坎农和巴德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主张丘脑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927年,坎农提出了丘脑说,后来得到巴德支持并加以扩充,故称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他们提到,内脏反应同情绪无关——即使通过手术切断内脏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实验动物仍然会继续存在情绪反应。他们还辩论道,外周神经系统的反应显然太慢了,不足以成为引发情绪的源头。
  坎农认为,丘脑是情绪活动的中枢。在正常情况下,丘脑是由大脑皮层抑制的,但强烈的刺激可超越皮层的抑制而直接激活丘脑,产生情绪反应。对某种刺激习得的情绪反应是通过皮质实现的,刺激先传到大脑皮层,根据记忆被认识,然后解除了对丘脑的情绪机制的抑制,使之发动情绪反应。巴德也得到同样的结论,即内脏反应不是情绪反应的主要内容。相反,一个情绪唤醒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躯体上的唤起,并通过皮层得到情绪的主观感觉。坎农一巴德理论说明了情绪刺激产生的两种同时反应——唤醒和情绪体验,它们没有因果关系,如图8—5所示。
  

125705th5xh2ap2axzt2g5.jpg

125705th5xh2ap2axzt2g5.jpg

  

125639nnip919h9h92w2rn.jpg

125639nnip919h9h92w2rn.jpg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绪的体验是一种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状态,两者对于情绪的发生同等重要。
  1962年沙赫特和辛格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把被试分为几组,除一组是控制组外,另外三组都是实验组。给所有被试注射药物,告诉被试注射的是维生素,目的是考察实验对视觉的影响。但控制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三个实验组被试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但告知三组被试的内容不同,分为正确告知组、未告知组和错误告知组。三组被试对生理反应的认知是不同的,看他们在欣快和愤怒两种不同的情景下的表现会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由于实验组被试对生理变化的认知不同,他们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有很大的区别。正确告知组的被试和控制组的被试反应相同,他们不受生理变化的影响;另外两个实验组的被试情绪却受到很大的影响。这说明,生理变化在情绪的发生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因此,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如图8—6所示。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125639rbe98r9e72b4e747.jpg

125639rbe98r9e72b4e747.jpg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储存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加以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四)当代情绪理论模型
  由于情绪的复杂性,心理学家对它的理论解释是多种多样的。现代观点认为,前述的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合理的和不合理部分。詹姆斯一兰格理论正确地指出了唤起和行为反馈对情绪体验的作用;坎农一巴德理论提出丘脑和大脑皮层等在生理唤醒中的先后顺序。后来他们的研究又发现,杏仁核为情绪的唤醒理论提供了另一条快速信息通道;沙赫特的学说中指出了认知的重要性。的确,对一个情境的评价方式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情绪过程。然而,沙赫特的理论忽略了情绪的其他因素作用。此外,这一理论还缺乏在不同情境中的普遍适用性。例如,幼儿还不会评价自己的情绪,而我们如何解释他们的情绪产生过程?当代情绪理论研究的总趋势是,心理学家力图将各种研究结果加以综合,把几种理论的要点放在一起,合成一个当代情绪理论模型,如图8—7所示。
  

125639l72gsy3f78ii3774.jpg

125639l72gsy3f78ii3774.jpg

  认知评价导致生理唤醒、行为、面部表情、姿势以及情绪体验。唤起、行为和表情可增加情绪体验,情绪体验又可影响评价,而评价则又进一步影响唤起、行为、表情和情绪体验。
  五、不良情绪的调控
  调节和控制负面情绪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处于情绪状态时,自己主动地认识到“我正在大动肝火”、“我很焦虑”、“我很伤心”等负面情绪。此时,对自我状态暂时不做反应也不加评价,只是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起伏状态。这样就提供了一个选择和处理负面情绪的空间,或是约束、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是任由情绪宣泄。只有在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处于什么状态时,大脑才有可能发出控制的指令,及时调控自己的行为。
  (二)转移注意力
  当认识到自己正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时,就要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以使它不至于爆发和难以控制。例如,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儿别的事情,改变注意焦点,从而分散注意力。做一些平时最感兴趣的事,这是使人从消极、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的好办法。在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烦恼的事,而是去游戏、打球、绘画、下棋、听音乐、看电视、读小说、阅读报纸等,或者多回忆自己感到最幸福、最高兴的事,从而把消极的负面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去,冲淡以至忘却烦恼,使情绪逐步好转。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采用改变周围环境的方法。例如,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去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散步、到风景秀丽的野外欣赏自然风光,可以忘却烦恼,解除消极与负面情绪的困扰,使心情逐步好转。
  (三)合理地发泄情绪
  1.在适当的场合哭泣。哭是一种有效解除紧张、烦恼与痛苦情绪的方法,尤其是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所造成的高度紧张和极度痛苦可以起到缓解作用。
  2.向他人倾诉。有了不良或负面情绪,可以向老师或父母以及亲朋好友倾诉,也可以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或心理辅导人员谈心,诉说委屈,发发牢骚,以此来消除心中的不良情绪感受。
  3.做比较剧烈的运动。人在情绪低落时往往不爱活动,越不活动情绪越低落,形成恶性循环。事实证明,情绪状态可以改变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则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状态。
  4.放声歌唱或放声喊叫。雄壮的歌曲可以振奋精神,放声歌唱可以提高士气。在憋闷时,找个适当的场合放声喊叫,可以把心中郁积的不良“能量”释放出来,也能解除心中的烦闷。
  (四)自我激励
  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要想取得成功,自我激励的能力必不可少。它意味着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是否能做到坚忍不拔,依然满腔热情,继续努力。善于自我激励的人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热情与毅力,能经受住诱惑,抵制冲动,延缓满足,并能保持稳定的乐观态度。例如,言语暗示对人的心理乃至行为具有有效的作用。当遇到挫折时,用诸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也是调节与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6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