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熟悉)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住宅的面积约占整个居住区总建筑面积的80%以上,用地则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50%左右),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布置前,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住宅的类型。
1.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现代住宅如按使用对象不同,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另一类是供单身居住的建筑,如学校的学生、工矿企业的单身职工等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或宿舍。
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平面利用系数等指标,而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则为每公顷居住面积密度。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比较密切相关的几个主要因素如下:
(1)住宅层数。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造价经济,而多层又比高层经济,但低层占地大。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
(2)进深。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更好。至于与节约用地的关系,一般认为住宅进深在)lm以下时每增加lm,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l000㎡左右;在11m以上时,效果相应减少。
(3)长度。住宅长度在30—60m时,每增长10m,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1000㎡左右,在60m以上时效果不显著。
(4)层高。住宅层高的合理确定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地有关。据计算,层高每降低100mm,能降低造价l%,节约用地2%。但层高不应降得过低。
(5)平面系数(K)。在住宅建筑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提高K值能增加居住面积,K值每提高1%时,如果建筑面积单位造价不变,以居住面积平均计算,投资可减少1.4%。
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户室比的要求,也就是要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对各种户型的住宅需要。户室比的确定,在新建地区主要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在改建区则要考虑改建地区拆迁户人口的组成。
(2)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根据我国目前的条件,大中城市一般以5—6层为主,小城市以4—5层为主,在用地紧张的地方可适当建造一些高层住宅。
(3)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B][/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