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1年,在抗通胀的大背景下,央行连续六次收缩流动性,使得资金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话题。银行理财产品天量发行,民间借贷汹涌澎湃,国际金价暴涨暴跌……这一切的背后,是资金在挥舞着它那根呼风唤雨的魔杖。
银根缩紧,股市低迷,楼市调控,长期负利率的状态下,银行存款大幅减少,A股持仓交易账户创新低。俗话说,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在投资渠道有限的背景下,以往的资金流通主渠道被锁住了,资金就会流向支流。回顾总结这一年,通过身边几个小故事,来追寻资金都流经了哪些地方? 理财产品多得让人眼晕 【故事讲述】 “算来算去,还是没算好。”南京市民张颖两个月前给妈妈买了一款六个月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当时看着已经很高了,没想到现在推出了预期年化收益率近6%的产品,还是买低了。”作为一名银行理财经理的张颖也感叹,“今年的产品实在是太多了,中长短、甚至超短期,预期收益率节节高,让人眼花缭乱,犯晕。如果想前后两期的期限能完美衔接,同时又高收益率的话,还是有点计算难度的。” 连理财经理都没有算好期限,何况普通投资者。张颖说,每天在银行接待前来咨询的投资者,看着人们为投资而忙碌。这些投资者中,有的是已购产品快到期了、有的则是包里装着本票,可转了十几家银行,只为了比较谁家的收益率高。这种情况,在月底、季末尤其突出。而一些拥有大额资金的人,多会选择在月底、季末到期的产品。这样一来,到期后资金可以转为银行存款,回报则是每天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的高额利息。 【原因探析】 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迎来好时光。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共发行18351款理财产品,接近去年全年发行量的两倍;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为4.27%,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0.77个百分点。另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14.63万亿元,在去年7.05万亿元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而同期人民币存款增加仅8万亿元,同比少增2万亿元左右。 长期的负利率状态,是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而银行主动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背后则是严格的存贷比监管带来存款压力。毕竟没有存款,哪来的钱放贷款。所以,理财产品成了银行变相揽存的手段。在这股浪潮中,尤其是上半年,三个月、一个月、七天甚至一天的产品汹涌而至。近日,银监会叫停了一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希望以此改变变相揽存的乱相。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改为发行滚动理财产品,逃避监管。重发行、轻管理、忽略风险是银行理财产品尚待改善之处。 【记者感言】 一季度时与某银行零售部老总聊天,谈及手中五万元钱能否买点短期理财产品,他计算了一款产品收益后说,到期的话能赚30元钱吧,刚好够你来回打的费。嫌烦,作罢。老百姓赚点钱不容易,要想跑得过CPI,更是不容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着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市场,大量的专业术语,投资者还是要擦亮眼睛,加强研究,量力而行,勿追高。 民间借贷暗流汹涌 【故事讲述】 “赵记者,我问你个事情,我手上还有点钱,是收大蒜剩下的几十万元,按一分五的利息借来的,想以二分的利息放出去,你看行吗?”近日,邳州的蒜商老韩给记者打来电话。 “你干嘛想放出去啊?”“别人都这么做,放给知根知底的人,准能收回来。镇上一年多了七八家小贷公司,都是放钱的。”老韩说,“闺女在北京做信托,我问她的意见,她不同意。你是记者,了解的情况多,我想再听听你的意见。”“你能保证放给的第一个人没问题,但你知道这个人的钱在做什么吗?如果他也放贷呢?这钱要转个三四回手,你还能确保收回来吗?”老韩不再说话了。 跟老韩认识,源于一次采访。其实,老韩在邳州只能算中小蒜商,一年只收几千吨大蒜,赶上行情好,就多赚点,行情不好,就少赚点,也赔过。三个子女都大学毕业,工作生活都不用父母操心,可以说老夫妻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原因探析】 温州是民间借贷的风向标。据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借贷利率也处于阶段性高位,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温州市大约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民间借贷活动。 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严格监管银行日均存贷比,使得市场上强烈的资金需求,无法从银行系统获得满足,催生了民间借贷市场的火爆。据报道,目前中小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融资的平均利率为8%至10%,而通过民间借贷方式,利率高达35%。 背后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实体经济缺少投资机会。而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看来,民间借贷暴露出来的风险,更多的是与过去数年来投机心态的盛行有关。当下的社会充斥着赚快钱的冲动,很多从事传统制造业的都纷纷进入投资和房地产等过度依赖杠杆的行业,导致了高利贷的盛行。 【记者感言】 有人说,钱生钱,是最容易的赚钱方式。这股民间借贷风,从温州吹到鄂尔多斯,从大城市吹到“宝马乡”,随之而来的是跑路现象。怎么办?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句话被众多经济学专家解读为“国退民进”。期待金价民间资本有更好的、更合理的出路。 金光闪闪惹人爱 【故事讲述】 看着电脑上金价一年的走势图,中国黄金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陈世卿把目光停留在7月-9月的高峰期。“过了这么久,我对当时的心情记忆犹新,可说是恐慌与兴奋交织。”他说,“国际金价7月1日突然启动,1500美元/盎司直升至1920.2美元的历史新高,仅用了两个月,就有400美元的涨幅啊!而从9月20日开始金价又一路下行,仅十天时间就跌回1600美元/盎司。短时间内大起大落,心慌。”截至12月19日,国际金价小幅下跌,收于每盎司1596.7美元。让他高兴的事情,就是金条销量大增。“每当价格突然波动的时候,都是销量大增的时候,当时每天卖几十公斤,金条全部卖空。这不,临近年底,金价又下行,不少人又开始抢黄金了,20克至50克的金条卖得最多,500克、1公斤的占了20%。” 【原因探析】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金本位以来,黄金就与避险连接在一起。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黄金的避险属性充分发挥,推动着国际金价一路走高。今年以来,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随时可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债务危机当前已经演变为信任危机,导致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担忧加剧,再进一步推动了金价的上涨。在抗通胀的背景下,各国央行纷纷加大黄金购买量,今年前三季度,各国央行共净买入148.4吨黄金,较二季度66.5吨的净买量增幅超过一倍,创2002年有统计数据以来各国央行买卖黄金的最高值。 而此番快速下跌,除了前期上涨太快,有调整需求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一年过去了,欧债危机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案,且欧元区面临着解体风险,各路资金出于避险需求,大举抛售黄金变现。与此同时,美联储将维持目前基准利率至2013年,市场普遍认为美国近期无望推出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因此,市场风险情绪加重,资金转而购入美元。 【记者感言】 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黄金的硬通货属性、避险价值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然而,全球经济仍处于挤泡沫状态,未来黄金将继续震荡走势。黄金的疯狂带动了其他珠宝首饰类的热销,翡翠、钻石等均出现了不同的涨幅。不过,翡翠、钻石等这类产品难变现,作为投资品增值并不划算。而长期持有黄金、翡翠、钻石等珠宝首饰,保值的功能远远大于增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