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2月7日,天终于冷了,丝丝冻雨,使得大街上的行人,略微都有那么一点寒颤。在昨日,还和朋友谈论暖冬的事,可一夜之隔,冬天似乎刹那般来到了人间。
冬天来得那么突然,冬天又来得那么自然。突然是因为仅一夜之隔反差如此之大,自然是因为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它终究是会发生作用的。
期货何尝不是如此,千变万化难于预测,但又有它的内在规律。希望能通过本文的阐述,能略微窥得期货这门深奥艺术的冰山一角。
1、交易的本质
期货交易起源于远期交易,期货合约的概念是指两个对手之间签定的一个在确定的将来时间按确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的的协议。为促成交易并维护市场的“三公”和“诚信”,除买卖对手双方外,还引入了交易所、经纪公司、经纪人等三类中介,代表政府的监管者(中国证监会)、代表行业的自律者(中国期货业协会)及承担货款担保的结算公司。
期货交易的最基本职能是一种贸易,这和“套期保值”还是有一定不同的。“套期保值”更大的功能是规避风险,它的功能比其买入或卖出的行为更有意义。但目前已经出现一种专门的交易商,他们是以获利为目的地进行仓单交易,买入现货制成仓单抛空或买入仓单进行转抛、接现货进行销售等。另外,大的投机商也采用贸易方式进行投机交易,他们的做法是在入市之前以考虑收购分销渠道和成本预估,更有甚者,主力投机商可能会介入期现两个市场同时运作。
最重要的市场交易是投机交易,因为期货的特殊的保证金制度即杠杆效应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期货价格的短期微小变动获得巨大收益,这种投机行为极容易导致过度投机,也就是市场操纵。可以说,任何金融市场都有操纵的存在,而且任何时期都有,不规范市场是这个样子,较规范市场也是这样。但市场的投机交易的目的有两类,一类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一类却以牺牲直接利益去换取间接利益。前者是指在单个品种上进行单边操作或套利操作,这种目的是形成市场操纵的根本原因,极可能会出现极端行情,而且,他们的交易目的就是寻找对手并使对方亏钱。后者是指在多个品种上进行对冲操作,目的在于控制风险而不是获利,坚持严格的止损操作,这种做法在国际上较为流行,比如一些大型基金。
出于利益考虑,期货交易又成了交易所的摇钱树,这一点无可厚非,在国外,以赢利为目的的交易所很多。这就要求我们突破现有理论--国内的交易所是非赢利机构,在操作上要注意交易所的态度,因为在现实中,出于扩大交易所的市场份额及手续费收入,交易所往往会主动去鼓励一批资金参与它的上市品种。在这种合作中,交易所会倾向于多空的某个方向,甚至会作出赢利承诺。由于金融市场的政策市特点依然存在,所以交易所的态度及相应措施对期价走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2、参与者的作用
在期货实战中,监管方、交易所、资金型投机主力与现货背景的投机商这四种参与者对市场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
监管方指政府监管机构(证监会)和行业协调组织(全国期货协会)及交易所自律机构(理事会等)这三级监管体系,理论上对规范市场防止过度投机的作用非常大。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目前金融投资市场尚不完善的特点,其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哪怕较为完善的西方金融市场,基于利益的诱惑,监管方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在进行操作时,要充分考虑到任何违背“三公”和“诚信”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现。
交易所除一定的监管作用外,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修改合约、上市新品种、更动交割有关内容、活跃合约,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会临时改变交易规则等。2002年大商所废止了原大豆合约,推出了新黄大豆合约,对原大豆仓单进行自动转换等,无疑为当时的增量资金作多铺平了道路。上市新品种往往会对已有合约产生利空作用,因为会分流资金。更动交割有关内容包括库容、交割品质、交割库的废立等,对市场的影响很大,笔者将在后文中详谈。活跃合约实际上就是吸引增量资金,由于商品的希缺性,增量资金往往会采取作多市场,从而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资金型投机主力也就是常说的“庄家”,可能是单一个人或机构,也可能是多家联合资金,其对市场的影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尤其是对一些小品种合约而言。对资金型投机资金而言,其优势在于资金实力雄厚,但不一定有现货背景,而且相对资金来说,现货永远是希缺的,所以往往会采取多头方向。但它的缺陷在于如果品种扩仓过大使得资金优势削弱或资金断链及内部产生分歧。对资金型投机主力控盘的品种来说,它的走势往往是期价逐步上扬并伴随着扩仓,最后快速拉升形成“多逼空”。随着“多逼空”形成的价格泡沫加大,也有“空逼多”的情况出现。
现货背景的投机商对市场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但它发挥作用的时候往往是品种规模尚小的阶段。在一个较大的市场中,它的力量是很小的,一方面现货商的操作不具有很大的流通性,另一方面,现货商的行为已在主力的考虑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在“多逼空”行情中,现货商扮演资金型主力的对手。从经验上看,现货商入市往往是在行情开始阶段或中间阶段。
3、交割中的敏感问题
在实战中,交割有关问题对期货行情的影响是很大的,总体上看,交割中的交割库容、商品品质把关、大交割量及库存仓单对期货的影响为最大。
交割库容是指交易所设置的交割库的最大容量,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有时候库容不足。库容不足就会使现货交不进仓库,使得现货对期价的平衡作用不能得以发挥。象2002年低的海南橡胶市场和上海天胶市场都有库容不足的问题,当然随着期价高企总持仓放大后,都相应做了调整,库容放大了2-3倍。库容放大后,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期价的上涨,但并不能马上改变了期价走向,两地的橡胶期价随后仍上涨了一大段。
商品品质把关是比较难说的一个问题,特别对农产品来说,交割商品是否合格,有主观上的因素。在过去发生过事情中,把关过严和过松对行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也有出现改变交割品质规定推出新合约的情况,如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的黄大豆一号合约、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强筋小麦,这主要是出于活跃需要减少市场的可交割量,也就是倾向于小品种合约,加大价格波动。品种变小单纯来说是会促使价格上涨的。
从经验上看,大交割之后会导致期价大幅下跌,因为大交割产生的大量仓单给期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2002年的大豆大交割并没有使后续合约期价下挫,反而使期价大幅上涨。这里面的原因是仓单被巧妙利用成为多方利器,多头接货后并不急于出手,使得市场供求平衡短期被打破,引起期现互动上涨,最终在两头都赚到了钱,形象点说类似“囤积居奇”。也和主力的所谓“战略性长期运作”有关系。
另外,库存仓单也会影响期价,这里说的是正常情况下的仓单变化,不是说大交割导致的短期仓单骤升。特别对伦敦交易所中的铜,仓单成为研判行情的重要因素,仓单难于被有效消化往往作为重要的利空因素来看待,反之则成为利多因素。从供求关系上看这是对的,但对伦铜仓单和期价进行长期的相关性分析后这两者并没有存在必然联系。
4、期现互动研究
有一种现象,在实战中是很普遍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存在着一个双通道关系:现货涨,期货涨;期货涨,现货也涨;反之亦然。这样的例子如2003年前后的天然橡胶事件中,现货市场随着期货价格大幅波动,日价差甚至达到1000元/吨,不得不让我们承认期货或现货有时候只是数字游戏。
期现互动现象也就是期现存在双通道应该是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期货定价中心机制的形成而逐步加强。拿2002年的大豆合约来说,大豆现货价在期货价格高企的情况下逐步上涨,现在来看,这中间有价格发现的原因,我这是指在所谓“转基因大豆”还可以交割的情况下,新黄大豆合约实施后导致的现货高企很品种缩小导致的现货平衡机制失调有关。拿伦敦铜来说,3月铜和现铜的价格关系也是如影随形。研究期现互动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交易,我想分两种情况来细述。在正常情况下,也就是期价更多依赖于现货价的情况下,现货价的坚挺将对期价形成支撑。这一点,我曾有过经历,在2002年12月份,铜价在创出年内新高后开始猛烈下跌,但我发现,现货商刚刚形成作多气氛,现货价格呈现抗跌状态,因此结合技术支撑,我得出15700将是调整的极限位,结果也是这样。在反射性情况下,也就是现货价格更加依赖于主力投机、政策因素等预期行为时,现货价格如果不能跟上期价的步伐,形成较大反差时,也就意味着期价将产生反转。拿天然橡胶来说,在2003年3月上旬前,现货价格基本跟着期货走,在3月3日,现货市场报价大约14500,期价也接近这个价位。但在3月下旬,期价已高达15800,现货报价仍只在14500左右,这就是说预期已经不能主导现货了,那也就是自我毁灭过程快来了。所以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狂跌4000点也就不足于为期,因为泡沫要破了,体积主力采用了走为上策。
期现互动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有研究价值,也就是出现了较大背离的时候,但是要注意背离是显示中继调整还是转势,这一点可以凭借反射理论进行判断。反射理论我们将在以后章节中详细介绍。
5、特定环境形成期价
我们通常分析期货价格是着眼宏观性的,也就是在我们的思路中,商品就是无地域差异的商品品种、或无品质差异的品种,我们所得出的供求关系就是存在于这个假设之上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商品的价格是根据其特定环境或市场的,是一种微观的商品。纯粹商品的概念是指全球范围内不考虑各种特殊因素如各国政策、短期供需缺口等所产生的价格,比如说伦敦铜的交易氛围几乎是全球性的,它的价格几乎不受英国的有关政策、供需状况影响,所以它的价格可以说是纯粹商品的价格,权威性很高。但我们国内的市场却不是这样,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期价受国内政策、短期供需缺口的影响非常之大。比如说,2002年中国实施转基因政策,大商所的黄大豆合约规定不能用国际上的非转基因大豆进行替代交割,那么黄大豆期价就成了一个特定的封闭的市场所形成的价格,它的价格依据就是只限中国本土的大豆供求关系;又因为2002年出现了近百万吨的大交割,短期内大豆的供应出现了高度紧张,据统计2003年初可用交割的大豆数量只有30多万吨,而按合约单边持仓计需要300多万吨大豆用于交割,空盘比例高达90%以上。如此,期价大幅脱离现实也就不奇怪了。天胶也不外乎如此,中国本土产胶量有限,而进口量又受到配额等控制,过分参考国际胶价进行操作确实是错误的。
商品的这种特定环境矛盾,受大量资金参与市场而激化。在2000年,市场的参与资金有限,期价的走势基本上较为平稳,相应实物缺口不会很大,因此期价表现较为平稳。但2002年以后,期市出现恢复性增长,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进入这个市场,资金的无限特征和商品实物的有限特征出现了巨大冲突,因此在很多品种上出现了类似“多逼空”走势。这就要求当局要加强监管,不然市场的风险将越来越大,2003年的“天然橡胶”事件值得我们深思。
6、操纵市场简析
有金融市场的地方一定有操纵,这句话看来是对的.作为一个投资者,我的看法是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市场可能会有过度投机情况出现,尽管有些时候它并没有表现出来.市场总有缺陷,缺陷使得操纵者可以实施他的阴谋,尤其是在中国期货市场上,这是一个还很不健全的市场.因此,我们需要对市场操纵现象进行研究,可以从操纵的前提条件和操纵手法两方面入手.
(1)操纵的前提条件
先不论市场操纵事件最后是否都能成功,但从以往案例来看,市场操纵事件的产生,是有一些前提条件的。 从90年中国成立期货市场开始,操纵事件一直没有停止过,出大事的有3.27国债事件、红小豆事件等,没出大事的有绿豆事件、玉米事件等,那是多年以前的故事,但这种故事并不会就此消失,2003年“天胶橡胶事件”也许又意味着新的一轮操纵事件拉开了序幕。象3.27国债事件这样的恶性逼仓事件,很大原因是因为保证金制度、限仓制度等市场构架不完善产生的,用来分析当前市场的操纵前提不一定合适,但可以用绿豆玉米等作为例子来分析目前市场操纵的前提条件。
一般来说,过度投机的品种产量相对期货合约交易量来说是比较少,这也就是所谓的小品种易操纵。象绿豆我国年产量大约是80万吨,但和1996年的绿豆合约的交易量比起来实在少的可怜,当年绿豆的成交量是39138万吨,尽管最终交割量36万吨,几乎是年产量的一半,但交割率仍只是0.09%。当年,绿豆价格迅速从2000元/吨上涨到了4000元/吨,97年更达到了5000元/吨,而95年的最低价是1000元/吨。这就是“钱比货多”的结果,“钱比货多”就会产生所谓的空盘量(指没有现货可供交割的空头投机头寸)过大的现象,空盘量大是逼仓的首要条件。2003年的天胶逼仓实际上也就是这个原因。
但并非只有小品种容易被操纵,大品种也会这个样子。拿玉米来说,我国年产量大约是12000万吨,应该算是很大了,大豆年产量也就在1600万吨。但1994年开始到1995年,玉米从950元/吨炒到了2100元/吨。这种炒作的背景是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破裂,中方取消了自美国进口大量玉米的计划。这实际上就是政策变动引发了期货市场流通短期失真,导致商品供不应求。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2002年,实施转基因政策使主流品种转基因大豆不能进行交割,导致大豆合约失去了实物交割的平衡机制,逼仓也就难免了。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所为了活跃合约,过度给予一些大型投机资金操作上的便利,往往会导致严重事件发生,其行为类似与虎谋皮,应当慎重.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成功的操纵案例是对基本趋势的准确把握,只是提前放大了这种趋势,这要求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基本趋势,当然,这对一般投资者来说是最为困难的.
(2)操纵的手法
分析多年来发生的操纵事件,主力操纵手法可以分类为三方面:
首先,进行操纵一般会有一些诱因。大的来说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自然灾害引起的的供求紧张,小的来说有交易所的交割库库容过小,交易所对某品种的持仓限额或者交割限量。我记得在2002年底,曾有人提醒过我天胶库容过小,且可供交割量过少;也有朋友提醒我外面有说法,说交易所在游说大型资金入市,种种迹象说明天胶可能出现过度投机现象,但可惜的是我当时并没很在意。
其次,交易所在操纵案件中会被主力利用成为推波助澜的工具,甚至有些时候本身就是主力成员,因为交易所不能简单看作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其中的黑幕是很重的。在过去发生的事件中,最典型的手法是利用交割标准的弹性放松或严格交割标准,如红小豆严禁陈、新豆搀杂交割事件;除此之外,交易所也可能会利用它的监管职能对某些品种进行中盘强平、交易销零的做法。
最关键的还是“庄家”的运作手法。一般采用的有大户联手、分仓、对敲、锁单、洗盘等,这是最为平常的。更深一步的有抢占交割库,使真正的空头货物无法入库;利用一些品种小的特点,在现货市场上大量买进在期货上大量做多,利用期现联动走强牟利;或者扩大基差引诱大量套保盘,然后利用资金优势合而围之,使之被拉暴。有两个案例,我的印象很深刻,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天胶上。一个是2002年底发生的,主力利用海南市场和上海市场进行跨市套利,或者说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对冲工具,实在是很高明。另一件是发生在2000年底r101逼仓事件中,主力利用滚动操作使浮盈兑现,同时在高位在新席位上新开多仓维持行情,同期开新空锁单。最后行情急转,大量空单获利,但新开多单暴仓后的损失却转嫁到经纪公司。这一点,2003年的"天然橡胶"事件也似乎有这么一些迹象,连续出现三个停板,有希望按交易规则进行强平的意图,但在综合全局的考虑下,交易所采取紧急措施,暂时性地挽救了天胶合约的命运.
只追求属于你的那块利润
在期货交易中,获利无疑是我们最终追求目标,但是市场上的诱惑太多,赚钱的机会同样也是你亏钱的陷阱,看见价格波动就想交易,大行情小行情都想参与,今天只想赚10个点,明天又想赚20个点,一波大行情过后,又转而想赚几百个点,想一口气就吃成一个大胖子,这些都是造成投资者最终陷入市场的涨涨跌跌之中,导致迷失方向,被市场淘汰出局的根本原因。贪婪,追求目标很不稳定,总是想着要去本不属于自己的利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你就必然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有自己明确的赢利目标和成型的交易模式,并能够严格执行自己设置好的止损指令,这样才能真正获取属于你的那块市场利润。
小邬介入期货市场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面对的行情的起起落落,总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他的观点很明确"宁可将行情错过,不可将行情做错",就是因为这样,虽然他对于行情的判断有时候还是非常的准确,但他真正去抓的却没有几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不后悔我错过的行情,因为只有我所抓住的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利润。"2003年过年上来后的天胶市场在多头资金的追捧下,再次演绎了大幅飚升的牛市行情,在此之前,小邬已经对天胶这个品种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在2月13日期价创出新高的第一天,小邬就果断的在13380杀入了天胶的五月合约,虽然其预计此次突破上行应该是天胶市场最后的疯狂,但是应该是市场的一波主升行情,于是他将获利目标定在了15000。事实正如所料,在随后的几天中,天胶市场继续强势上行,在2月18日,天胶五月合约的期价已经冲过15000整数关,随后市场出现了大幅的振荡,这时小邬信守自己当初设置的止赢目标,并在2月19日于14980全线平仓出局了。只有四天时间1400点的利润实在是非常的可观,这是小邬精心研究,耐心等待,并且有明确目标的结果。虽然后市行情并未只在15000止步,最终高点见到了15720,但整体上15000-15720都处于一个高风险区域,这已经不是一般投资者所能参与的市场了。
期货交易其实很简单,找出适合自己的交易方式,将长线和短线结合起来。短线交易靠心灵,长线交易靠理智,一个重盘感,一个重理性,虽然两者的交易理念是矛盾的,追求目标也不同,但最终同样可以获利,其中问题的关键是就你必须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去赚那些本该属于你赚的钱。
投资者在进入期货市场以前,要认真地做好功课,确定一个目标明确,并且有适合自身的交易习惯、交易理念、交易能力,你才能稳定的交易,这是交易获利的必要前提条件。去获取你力所能及的东西,而不要去追求你无法获得的利润,保持一颗平常心,你终将成为市场的胜者。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讲,他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交易水平和技能,就开始雄心勃勃地投入交易,制定一个与自身水平相差悬殊的宏伟目标,这是一个悲哀!市场上你无法获得的东西太多了,你应采取有所防弃的态度,不要被市场的诱惑所迷惑。记住这句话:"只追求属于你的那块利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