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直接相关的招待费,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据实扣除;会计制度要求,对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应计入招待费。对于这部分由纳税调整所产生的所得税,如何计算?笔者试从数学角度做一探讨,并提出其反映方式。
一、数学分析所需数据
IA:会计收入;IS:招待用自制产品的收入额(视同销售);ZO:按税法规定可税前扣除的招待费上限;ZC:纳税调整前会计上记录的与招待用自制产品相关的成本费用;ZA:会计上记录的除招待用自制产品类招待费以外的其他招待费,假定该部分招待费没有其他纳税调整;ZT: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时产生的所得税(ZTi:第i次纳税调整时产生的所得税),假定该类产品无其他纳税调整,所得税税率为33%,ZT=(IA+IS-ZC-ZA)×33%;T: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时发生的所得税中能税前扣除的部分(Ti:第i次纳税调整时产生的所得税中能税前扣除的部分)。
二、数学分析过程及结论
1.当IA<IA+IS<15 000 000时,ZO=(IA+IS)×5‰。
(1)若ZA+ZC+ZT<ZO时,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ZT能全部税前抵扣。逻辑上,对该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应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减项。分析过程如下:①第一次纳税调整时:ZT1=(IS-ZA-ZC)×33%=ZT 。由于能全额税前抵扣,所以T1=T=ZT1。
总之,若 ZA+ZC+ZT<ZO时,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所产生的所得税能全额税前抵扣,但调整额因是否穷尽纳税调整而有所不同,穷尽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ZTn只相当于初始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ZT的一半。所以,该调整行为对利润总额有影响,因此对净利润也有影响。
(2)若ZA+ZC<ZO<ZA+ZC+ZT时,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ZT能部分税前抵扣。逻辑上,此时与(1)相同,对该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中能税前抵扣的部分,应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减项。分析过程如下:①第一次纳税调整时:ZT1=ZT=(IS-ZA-ZC)×33%。其中:能税前扣除的部分:T1=T=ZO-ZA-ZC;不能税前扣除的部分:ZT1-T1=ZT-T。②第二次纳税调整时:ZT2=(IS-ZA-ZC-T1)×33%=ZT-T×33%。其中:能税前扣除的部分:T2=ZO-ZA-ZC=T;不能税前扣除的部分:ZT2-T2=ZT-T×(1+33%)。③第三次纳税调整时:ZT3=(IS-ZA-ZC-T2)×33%=ZT-T×33%。其中:能税前扣除的部分:T3=ZO-ZA-ZC=T;不能税前扣除的部分: ZT3-T3=ZT-T×(1+33%)。依次类推:ZTn=ZTn-1=ZTn-2=…=ZT1=ZT-T×33%。其中:能税前抵扣的部分:Tn=Tn-1=Tn-2=…=T1=T;不能税前抵扣的部分:ZTn-Tn=ZTn-1-Tn-1=ZTn-2-Tn-2=…=Z2-T2=ZT-T×(1+33%)。
总之,若ZA+ZC<ZO<ZA+ZC+ZT时,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ZT,税前能抵扣额为ZO-ZA-ZC,税前不能抵扣额为ZO-T或者ZO-T×(1+33% )。也就是说,是否穷尽纳税调整不影响税前抵扣,但影响净利润。
(3)若ZA<ZO<ZA+ZC时,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ZT全部不能税前抵扣。此时,不存在是否多次或者穷尽纳税调整问题。
(4)若ZO<ZA时,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ZT全部不能税前抵扣。与(3)相同,此时,也不存在是否多次或者穷尽纳税调整问题。
2.当IA≤15 000 000≤IA+IS或者15 000 000<IA< IA+IS时,招待费税前扣除限额为:ZO=(IA+IS)×3‰-30 000。分析与上述过程一样,应分别按四种情况做不同处理。
三、分析结论和建议
当初次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能部分或全部不能税前抵扣时,做一次纳税调整即可;当初次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能全部税前抵扣时,需要做多次纳税调整。
对于后者,不仅由于数学计算复杂而易出错,而且会增加记录、检查等工作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实务中往往没有区别情况处理,只是笼统地做一次调整,对该经济事项有的反映在招待费上,有的反映在所得税上。这种处理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而且容易导致该经济事项在会计处理和会计报表反映上的不一致。因此,建议税务部门明文规定:对于企业招待用自制产品纳税调整产生的所得税,应计入招待费,一律不允许税前扣除。
会计上,有两种方式反映该项经济业务:一是纳税调整时,借记相关招待费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全额冲销结平时,借记“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相关招待费科目。二是纳税调整时直接计入未分配利润,即借记“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第一种方式能反映经济业务全貌,但较繁琐且易出错;第二种方式操作简单、正确率高,缺点是不能反映经济业务全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