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摘 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中资保险业现有的以承保为主的经营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隐存着未来严重的偿付危机。本文通过一个简化的保险业盈利模型,说明中资保险业必须进行经营方向的转换:由承保为主转向承保与投资并驾齐驱。
一、中国保险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198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517.8亿元,2001年为95933亿元,是1980年的21倍。1980年保费收入为4.6亿元,2001年是2109.36亿元,是1980年的459倍。期间,保费收入水平随经济规模增长而提高,保费收入增长倍数,超过了经济增长倍数的平方。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以不低于7%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保险业不仅已初具规模,而且,仍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密度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空间
保险市场深度:即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80年我国为0.1%,到2001年已增长2.2%。二十余年间,增长了21倍。但是,2001年的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7.52%相比,仅占其29.25%。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保险市场正在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保险市场的深化还远远不够。
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为343元,2001年增长到5600元,23年间增长了16倍。但是,中国的保险密度在2001年只有169元人民币,与世界平均水平360美元相差近20倍。
无论从市场保险深度,还是从市场保险密度来看,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都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3)从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结构来看,保险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在西方发达国家,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其资产总量还是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仅次于银行业,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高于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还远远不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001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38万亿元,但保费收入仅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2.8%。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15%,世界平均水平为7%。我国仅占发达国家的15.33%,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如果把居民储蓄存款的10%转化为保费收入,那么保费收入就可以增加几倍。
(4)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上看,我国亟须大力发展商业寿险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独生子女”。进入本世纪后,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将受到挑战。养老问题将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问题。单一地依靠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能全面的解决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商业寿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而,目前中国只有9%的市区人口购买保险,参加保险的总人数仅为400万左右。致使占世界人口总数1/5的中国,保费收入只占世界保费收入总额的1%。
另外,我国现有13亿人口,其中8亿生活在农村。中国社会正面临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渡时期。还有,独生子女的安全保障和教育问题正日益受到父母的关注。这些都为寿险业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寿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因此,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十五规划”中预计:全国保费收入在2005年将达到2800亿元;在未来5年间,年增保费收入增长达到12%;人均保费收入达到230元人民币,力争接近发展中国家水平;保险业的总资产将要超过1万亿元,比2001年的4951亿元增长1倍多。中国保险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中资保险业目前的以承保为主的经营模式,存在着深深的隐忧
二十年来,中资保险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可以预见,在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中资保险业必然有更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目前以承保为主的经营模式不能得到彻底扭转,使中资保险业存在着深深的隐忧,而且,规模发展越大,这种隐忧也就越严重。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以寿险业为例,给出一个简化的保险业的盈利模型。首先,我们给出保费的定价模型:(nwespicture1)
其中,p为保险产品的价格,亦为保费的收入在期初的现值;Ca为未来的预定给付支出;Ea为未来的预定管理费支出;k为预定利率;n为期限。在省略了营业外支出、税收、准备金提转差、再保险等因素,并假定全部保费收入用于投资的条件下,简化出如下的利润模型:(newspicture2)
其中,R表示未来的利润;C表示未来的实际给付支出;E表示未来的实际管理费支出;i表示保费投资的实际收益率;n同样表示期限。
在i=k的条件下,即在预定利率与实际投资收益率一致的条件下,由(1)与(2)我们得到:(newspicture3)
即在以承保为主的经营模式下,保险业的利润R由死差损益Ca—C与费差损益Ea—E两部分组成。在此条件下,由(3)我们得到:(newspicture)
由(4)可知要增加利润R,只有通过提高Ca Ea,或降低C E来实现。提高Ca Ea,由(1)知,在k不变的条件下,必然会增加保险产品的价格,于市场竞争不利。C具有市场刚性,保险公司本身难以控制;E虽然经过有效的管理可以降低,但也不是可以无限制的压缩。为了提高企业保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Ea、Ca、E、C都表现出市场刚性的条件下,只有通过提高k来降低保险的产品价格。放弃k:i的限制,由(1)、(2)我们得到(nwespicture5)
若假定Ca Ea:C E,那么由(1)、(5)则有(nwespicture6)
在假定的条件下,我们不妨称m为利差损益系数,这时利润R主要由利差损益P.m来决定。此时,有(nwespicture7)
事实上,(7)等价于(nwespicture8)
要增加利润R,只有通过提高收益率i来实现了。这对于以承保为主的中资保险业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把(3)和(6)综合起来就得到了保险企业的盈利模型:(nwespicture9)
(9)清楚地揭示了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的是由三部分组成,即死差损益Ca—C、费差损益Ea—E、利差损益P.m组成。以承保为主的经营模式只注重死差损益与费差损益,而不注重利差损益,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极不利于保险公司的生存。
由于预定利率的制定往往要参照市场利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利率居高不下,中资保险企业的预定利率一般都定的较高。随后的利率下调,造成了严重的利差损。由(6)我们得到利差损益率(nwespicture10)
我们假定(nwespicture11)
即可得到R/(Ca Ea)=—25%。对一般寿险公司而言,有理由认为(11)的估计是保守的:目前的长期国债利率是低于这一水平的;当时的预定利率是高于这一水平的;寿险期限一般也大于十年。由此可知,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在寿险业务上,利差损是十分严重的。只不过由于业务的扩张掩盖了这一现象。
当然可以通过降低赔付率来减低利差损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由(5)我们可以得到:(nwespicture12)
把(11)代入(12),即可得只有赔付率(C E)/(Cs Ea)≤75%时,承保业务的利润就可以弥补利差损。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从理论上说,保险成本的事先不可预知及保险产品的定价原理已说明问题;从实践上说,月前我国的保险业的管理水平还较低下,不足以降低赔付率。因此,我国中资保险业的潜亏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由于保险业的经营特性,保险收入具有滚存性,保险成本是不可能事先预知的,潜亏现象被掩盖下来了。只要保险业务在扩张,保险收入大于保险支出,资金流不出现断流,保险的经营就能继续下去,甚至呈现一派“繁荣”,保险业的亏损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也不易引起重视,及早预防。但是,事实上,业务规模越是扩大,由(6)可知,这种亏损就越严重。一旦发生偿付危机,其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目前,中国的保险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这种隐蔽性很强,特别是寿险业,由于产品的期限较长,隐蔽性就更强。在中资保险业的以承保为主的经营模式未改变之前,只要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益还很低,就不能不使我们对中资保险业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与中资保险业产品竞争已是一种必然。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业赔付率很高,甚至超过了100%,也就是说它们在承保业务方面几乎是赔钱的。相反,他们的投资收益率却很高,也就是说它们主要通过投资业务来实现利润。倘若在有限的保护期内,中资保险业不彻底改变以承保为主的经营方向,无疑是在外资保险公司面前拱手相让中国的保险市场。
三、中资保险业:必须进行经营方向的转换
目前,中资保险业就像一个尚未长大的巨婴,前途无量却又非常脆弱。如果不改变原来的经营方向,缺乏效益观念,盲目追求规模,最终会出现偿付危机,给整个中国金融业乃至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带来极大的危机。这个巨婴便由此而夭折,美好的前景也荡然无存。
面对高利率时期的保险产品形成的利差损潜亏,有人提出可以通过退保、现在低利率时期的承保业务扩张等来弥补。事实上,这种依然局限于承保业务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保险公司的潜亏,对客户来说就是“潜盈”。退保的市场主动权掌握在客户手中。保险公司的恶意退保是违反商业道德的。相反,低利率时期的保险产品,在利率上涨之后,其价值降低,反而存在着退保的危机。这里且不说在保护期之后来自于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
我们的结论是,在有限的保护期内,中资保险业必须彻底进行经营方向的转换。变原来的以承保为主的经营模式为以承保、投资并驾齐驱的经营模式。
首先,从保险经营本身来看,现代保险业主要由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组成。承保业务是保险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它的负债业务;投资业务是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主要内容,是它的资产业务。成熟的保险业经营是依靠承保和投资两个轮子共同驱动和协调发展,通过保险融资,投资创利来实现公司的总体收益。事实上,在市场竞争中,保险企业为了开辟和占领市场,维持和扩大市场规模,资金来源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最主要的是其赔付率会越来越高,有时甚至会超过百分之百。这就可能使保险业的三项损益中的死差益不断降低,甚至会出现负数,形成死差损。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保险业就得努力提高利差益。只有提高了保险业的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其保险产品的价格才能降低,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了开辟市场和提高服务质量,保险企业的费用成本也会不断提高,更有赖于资金运用的收益的提高。因此,资金运用的收益率的提高是现代保险业经营进行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在现代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其资金的运用越来越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然而,以承保为主的中资保险业却与此相反,企图通过死差益与费差益来弥补利差损,实与现代保险业的发展方向南辕北辙。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这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其次,从保险业的社会功能来看,它除了社会保障和分散风险的功能以外,还有投资功能。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保险业、证券业、银行业呈三足鼎立之势,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实业经济进行融资。资金是实业经济的血液,保证实业经济的资金供应与流通,促使社会生产技术进步,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如果保险的投资功能发育不全,就会使整个社会的资金供应与流通渠道发育不全,形成部分社会资金闲置,造成宝贵的社会资金浪费。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有限的资金资源显得特别宝贵。积极发展和完善保险业的投资功能,尽快地完善我国的现代金融机制与体系,是保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需要。
中资保险业实现经营方向的转换,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对它的客观要求。
目前正是中资保险业进行经营方向转换的一个极佳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资保险业已初具规模,但因利差损的巨大压力有了强烈的投资欲望,具有极强的内在动力;我国已加入WTO,外资保险业与中资保险业的竞争已到眼前,但我国的保险业尚处于保护期,还有一定的时间允许我们进行调整。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抓住机遇,以抢拼的精神完成这种转换。
从宏观层次上来说,要为保险业的转换提供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从政策法规方面为保险业的投资提供法规依据和保证。放开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渠道,改变对投资的过度限制,把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控制改为比例控制。要允许保险企业进行新的投资方式尝试,开始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强化保险业的政府监管机制,要“放得开,管得住”,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树立诚信原则,打击违规经营。硬环境是指积极发展和培育资本市场,促使保险业和证券业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
从微观层次上来说,首先,中资保险企业的决策层要彻底清除旧有的传统观念,彻底清除那种“重承保,轻投资”的思想和观念,树立承保与投资两轮并驾齐驱的经营理念。转变粗放式、扩张式的增长方式,走向内涵式、以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在经营理念上要坚定、明了。要有“时不待我”的危机意识,以“我不待时”的积极精神向前稳妥地推进经营方向的转称。
其次,要改造现有的保险公司的经营、组建模式,积极组建大型的从事保险业的金融机构。这种大型的保险金融机构的模式可由三大子机构组成:寿险类子公司、非寿险类子公司和投资公司。由于非寿险业务的主要功能体现在风险分散与转移的社会保障功能上,而寿险业务的主要功能体现在社会储蓄的功能上,其基本性质是不同的,所以,对保险公司而言,在资金来源上实行分类管理,在资金的运用上实行统一管理。
同时,加强对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人才的培养。相对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而言,投资业务人才相对不足。强化人才培养与储备,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资保险公司经营方向转称的根本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