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有竞争才有进步
「货比三家不吃亏」,是客户根深蒂固的心态,怕与别人比较,只显得自己心虚。
并非只限于台湾,全世界的消费大众都有「货比三家不吃亏」的意识存在,只是程度深浅与实际应用度的差异而已。
在竞争激烈的工商经济社会,无法面对比较而退出竞技场者,无论实力多强,不能生存便是弱者,只好含恨退场。
保险行销工作亦如是!
无论保险商品多么完美,无论行销人员的服务品质多么无懈可击,如果不能敞开胸怀,接受客户货比三家的行为,一切都等于零。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或许你从来不曾正眼看待过这类问题,现在不妨乘机思索一番。
泱泱国和风范
也许你不曾忘记儿时陪伴母亲上菜市场或逛布店的时光。母亲与菜市场小贩的对话通常不出下面几个模式:「老板,前面那家才卖十块钱, 你怎么卖十一块钱?」「太太啊,一分钱一分货,我这个是好货啊!」;「怎么样,老板?十块钱卖不卖?」「没赚头啦,太太!可以的话早就卖你了!」;「老板,算我十块钱吧?」「好吧!不要跟别人说哦!」;「老板,十块钱卖我吧?」「不行啦 !要买十块钱的去跟前面那家买!」
不论对话模式如何,通常母亲只要佯装不买,转身做欲离去状,店家十之八九会喊着:「好啦!太太!卖你啦!」大约有十分之一的机会,会碰到吃了秤铊铁了心的店家,爱买不买随你!
你不得不佩服母亲的演技。
姑且不论到底「前面那家」是不是真的开价十块钱,顾客会如此出口询问通常有三种目的:第一,试探到底这家的价格是不是公道。第二,试探店家的反应与态度。第三,满足自己的实验心理。
总而言之就是怕自己吃了亏,保险的潜在客户群也有同样的心态与目的。他们比较的项目林林总总,发问的问题千奇百怪,行销人员必须不厌其烦,自始至终保持从容的态度,以不变应万变。
因为这一切行为的症结只有三个字:怕吃亏。
理性与感性回应
保费贵,吃亏。服务态度不好或不够好,吃亏。自己的伎俩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吃亏。这种怕吃亏的不安,应该得到行销人员的谅解,无论它形于外的行为多么不讲理,仍然应予以包容接受,并设法消解。
消解的方式有很多,但不出理性与感性二种回应法。理性的回应法包括保险商品比较分析及其他相关知识的传导等等。客户如果诉求重点在于保费高低,不妨耐心向他解释保费与保额的相关性;如果牵涉到他家商品,不妨坦然地把两、三份商品内容说明清楚,强调各个特色,让客户自己选择。因此行销人员不仅应对自家商品了若指掌,对他家商品也应有一番研究。当客户做比较、下批评时,才能一针见血道出各自特色,不至哑口无言,损及公司商品形象,也不至只会老王卖瓜,让人质疑可信度。
感性回应法主要是态度上的表现。除了令人信服的理性说明外,配合泱泱国和风范,从容应付的语气,自信而不自满的笑容,都是正面的感性回应。如果行销人员露出尖酸刻薄的态度,或是不屑一顾的语气,对于此类负面的感性回应法,客户通常也巴不得尽快结束谈话,轻松自己的视觉 。
为自己打气一下吧!遇到货比三家的客户时,告诉自己:不怕货比货,只怕不识货!何惧之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