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允许外资银行经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后,在其已获准的客户对象和业务范围内,从事代理保险业务。而汇丰银行则“幸运”地拨得头筹,成为第一家获银监局批
准备案的外资银行
保险公司:筹备混业品种
去年12月1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银行业相关事项的公告》,重申外资银行“明年可以在其已获准的客户对象和业务范围内”,按照相关规定从事代理保险业务。消息一经公布,外资银行纷纷高调回应。今年3月8日,汇丰拔得头筹成为第一家获得银监局批准备案的外资银行,目前只待保监局一纸保险兼业代理通知。
保险公司的热情回应也在业界意料之中。3月16日,沪上一家中资寿险公司内,银保业务主管正致电咨询获准代理保险业务一事,以了解外资银行的客户目标群和保险产品的需求。“公司精算部门希望通过银保部门,了解外资银行在保险代理方面的准备情况,以便公司适时拟定与其合作计划。”这位不愿具名的主管告诉记者。电话的那一头,正是汇丰银行银保业务部。
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保险公司,紧密联盟所表现出的是急欲把自己与对方利益捆绑的冲动。保险公司考虑的是,不仅仅借助银行拓宽销售渠道,更想从外资银行那里获取国外宝贵经验,通过与外资银行在业务上的相互渗透、融合,建立长远的战略伙伴关系;而银行想得更多的是,尽快摆脱与国内保险公司合作的空白历史,并通过利益捆绑的形式来保证银行在合作过程中争取利益最大化。
然而,不时有专家站出来给沉浸在合作预热气氛中的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泼冷水。有关人士称,欲圆“牵手梦”尚待时日。悉数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银保产品,适合外资银行代理的银保产品几乎没有。外资银行旋即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外资银行无米下锅
目前国内真正适合外资银行代理的银保产品几乎没有。保险公司业也只是在投石问路,为今后的合作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此次发布的相关公告中,对外资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开放,仅限于“在其已获准的客户对象和业务范围内”。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一语道破,事实上这也就意味着境内居民的市场仍然没有开放。因此,该业务的放开,对开办个人业务较多的外资银行影响很大。
而保险公司的热情背后,也只是初步性的试探举动。一家寿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由于目前国内真正适合外资银行代理的银保产品几乎没有。保险公司业也只是在投石问路,为今后的合作铺路。”
据他介绍,目前外资银行可代理的个人保险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境外人士提供以人民币结算的保险产品;另一种是外汇保险产品。就国内保险公司目前推出的银保产品看,多为面向低端人群的储蓄型银保产品,而外资银行主要面对的是高端客户,因此,短期内外资银行的银保业务恐难以取得迅速发展。
就外汇保险而言,目前仅有中保康联人寿保险公司推出了留学生外汇保险和海外旅行外汇保险,但该公司市场发展部经理杨飞透露,这两款产品目前对公司业务量的贡献并不大,因此暂不打算开拓其他的银行销售渠道。
当然,保险公司产品中也不乏为高端客户及外籍人士推出的产品。但这些险种多为通过代理人销售的传统保障型险种,显然不走银行这条通道。
面对无米下锅的情况,外资银行的热情却依然不减。然而,也有外资银行同时提出一个关键问题,目前,除出台代理保险业务“开禁”公告外,相关部门并未就代理保险业务的具体标准出台相关细则,这使外资银行不得不处于观望状态。“究竟是只允许外资银行代理中资保险公司的产品,还是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都能代理,具体政策仍不明朗。”一家外资银行负责人一语中的。
银保合作尚属初级
“其实,并不排除国内保险公司为外资银行量身定做银保产品的可能。但是,设计与国际接轨的银保产品,成本和风险怎么控制,这些经验对于尚处初级发展期的国内保险公司而言皆是空白。”国内一家寿险公司高管的一席话,道出了目前国内银保合作的现状。
“合作还只是表面”,这是业内人士对目前银保合作现状的一句归纳。目前,银保合作还多集中在柜台销售上,其他方面的合作比较少。在合作的过程中,银行具有的高素质员工、良好的信誉、先进完善的网络等优势,都未获得充分的利用。如保单状态查询、保单贷款、保单更改及理赔申请的提交等,都可以通过银行进行,这将大大方便客户,改变目前多数代理人只重新业务,不重视售后服务,以及代理人队伍流失给客户带来的不便。
在国外,银保产品是银行的一个重要业务发展亮点。银行拥有销售与客源的优势,加上保险公司在节省营销费用及拓展客户群的考虑之下,两者合作是必然的趋势。
和国外的银行产品相比缺乏相关适合保险业务结合的产品。如国外比较常见的信用卡透支保险,个人消费贷款还款保险,目标存款保险等。而国内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一些适合柜台销售的意外险产品和低保障、侧重储蓄和投资的寿险产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单纯地利用银行渠道销售特定险种,逐渐扩大到保险代理、保险收费、存款及资金业务、发卡业务等领域的多层次合作模式日益凸显,银行在双方的合作中已不单单扮演保险代理中介机构的角色。随着银行经营方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保险公司产品结构不断更新,银行保险在产品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汇丰传授混业经验
根据中国保监会“保险兼业代理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一家营业网点只能代理一家寿险公司和一家财产险公司的产品。倘若允许外资银行代理外资保险公司或者自己控股的保险公司的产品,则代理保险业务的开放,可能会给有金融集团背景的汇丰银行带来更多机会。因为,汇丰可以代理销售“自家人”的产品,赚取双份的钱。
“汇丰在代理保险业务上的行动显然有更深的意图”,业界似乎更喜欢把汇丰的“领先一步”与其金融混业铺路联系起来。郝演苏表示,“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资本联系,没有产权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联合体,合作不会长期稳定。银行保险的合作要真正升级,有赖于破除金融分业经营的藩篱,实现资本的融合。”
的确,汇丰在全球的相关经验具有范本意义。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以一方为平台,吸收另一方成立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推出银行、保险的交叉产品,实现范围经济的效果。
汇丰将自经验不断向全世界传授,其中当然包括中国。2002年,汇丰入股平安保险,汇丰入股平安固然已经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更重要的是为其直接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知情人士表示,“几年来汇丰在个人金融及保险领域一直向平安提供技术支援,但也把平安上下几乎每一块石头都摸了个遍。这样,当汇丰以银行的身份开卖保险产品时,已然轻车熟路。”
汇丰似乎还不满足于目前在国内银保领域的发展现状,有另起炉灶之意。从业界透露出消息,汇丰计划与恒生银行透过CEPA在内地组建一家合资保险公司,双方各持公司50%股份。2003年,汇丰在内地保险领域的触角延伸至保险经纪领域,与国内两家非保险机构合资成立了北京汇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如果汇丰合资组建保险公司如愿以偿,汇丰的中国保险版图将基本完整。
外资银行:冲刺2006
本报记者 卫容之
根据CEPA条款,港资银行从2004年11月1日起便可以从事保险代理业务。但由于相关业务申请及开展的细则迟迟未能出台,并未有港资银行抢占到这一先机
距上海著名娱乐场所“新天地”百米远的汇丰银行,一位年轻的汇丰员工攒着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证书给记者看,“等保监会的营业执照正式下发后,汇丰就可以卖保险了。”
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允许外资银行经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后,在其已获准的客户对象和业务范围内,从事代理保险业务;上海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明确外资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具体操作步骤的城市。而汇丰银行则“幸运”地拨得头筹,成为第一家获银监局批准备案的外资银行。
不过,“幸运”背后,汇丰仍面临诸多限制,比如,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客户对象仅限于本行经批准的客户对象范围。根据银监会要求,汇丰还必须把卖保险的柜台和银行柜台分离。
申请热潮
微薄收益的兼业代理,又受到种种短期限制,汇丰仍旧把前期准备做得一丝不苟。事实上,向来低调精明、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汇丰,早已将目光穿越“短期利益”。
1月1日起,外资银行在华代理保险业务开禁。记者此前获悉,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向各自内地分行所在地的银行监管部门备案,申请兼业代理内地保险公司保险产品业务。另外,香港恒生银行也已于2005年2月向监管机构申请开办此项业务,有望获批在4月份左右开始该业务。
渣打银行新闻发言人钱晶接受采访时称,该行早些时候已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目前尚在等候批复。她说,渣打银行在海外市场拥有成功的保险代理销售经验,该行十分看好庞大的内地保险市场。
汇丰银行中国区发言人表示,目前,汇丰上海分行已经作好开展业务的前期准备,39位相关人员已经通过了保监会组织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待保监会下发营业执照后,即可开展相关服务。
她还进一步表示,上海分行是汇丰在内地的主报告行,因此在该业务申请中也先行一步,其他分行对保险代理业务也同样感兴趣。
中间业务蛋糕有多大
记者获悉,根据CEPA条款,港资银行从2004年11月1日起便可以从事保险代理业务。但由于相关业务申请及开展的细则迟迟未能出台,并未有港资银行抢占到这一先机。
银行保险是保险公司三大销售渠道之一,比较代理人销售渠道而言,银行保险的产品较为简单,销售成本较低。同时,银保产品也是银行借以开拓中间业务及实施多元化战略、满足和留住客户的主要手段之一。
按照2001年底签署的中国入世协定,中国政府承诺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允许设立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在加入后5年内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允许外资金融租赁公司与中国公司在相同的时间提供金融租赁服务。
与此同时,随着内地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中间业务在未来商业银行竞争格局的演进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中间业务利润占比将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一站式”服务将成为未来包括存、贷款在内的金融消费的主流。
“不妨打个比方,代收水电费肯定不会成为便利店的主营业务,但又显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项附属功能。”一业内人士如此评价道,“能上银行柜台销售的险种终究是有限的,但你能说这不重要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