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个无情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国内保险机构的数量正迅速增加,但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却日益减少。截至去年底,全国保险营销员近147万人,同比下降1.9%。而在保险主体密集的上海市场,同样面临着营销员大量流失的窘境,目前持证上岗的营销员仅有约3.7万人,比历史最高时期整整少了4万人。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保险营销员的高脱落率引发的各种短期行为等,将严重影响保险业的发展。据此,近日,笔者采访了一些新近离开保险行业的营销人员,探究营销员流失的深层原因。
诚信环境缺失 不良竞争激烈
30岁出头的陈女士从1996年加入某知名中资保险公司的10年来,先后换过3家保险公司,包括两家原先她认为品质应该不错的外资保险,可去年年底,她毅然作出新选择———离开保险行业,自己开起了小店。谈到为何离开自己从事了10年的保险工作,陈女士颇多感慨:“现在的市场不像从前,难做啊!”
市场缺少诚信的大环境是陈女士离开的首要原因。“人们常抱怨营销员误导,不讲诚信,惟佣金是图。这样的人固然不少,但决不是全部。”陈女士表示,“就好比一粒老鼠屎,毁掉了保险营销员的全部形象。而其中一些不乏是公司行为,结果我们营销员成了替罪羊。”
陈女士说,眼下,各家保险公司之间、营销员之间的不规范竞争愈演愈烈,甚至恶意压价抢单等,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以前,市场比较宽松,最多也就是3家公司在竞争一项业务,而现在7到9家公司争抢一个客户也是常事。陈女士表示,过多不良竞争让她深感疲惫。
陈女士向笔者展示她早年获得的不少高效业绩和服务质量的证书,不无留恋地说:“市场环境恶化,导致展业越来越难。人们对保险营销员的不信任感增加,加上身边的家人朋友对我职业的看法也比较多,不得已之下,自己只好开溜了事,想想还不如做个体人员比较安心自在呢。”
点评:
在笔者采访的离职营销员中,和陈女士有相同观点者不在少数。诚信服务、有序竞争是上海保险市场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必要保证。而如何在保险营销中体现诚信,重树营销队伍的形象,确实需要保险公司和有关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利益驱使严重 缺乏归属感
去年6月刚刚毕业的小陈就读于沪上某知名学院,因近年来就业压力大,且所学专业并非热门,怀揣着本科文凭的他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亲友接触了保险,随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通过了代理人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某中资公司试着做起了保险营销员。
“当初纯粹是抱着好奇的想法,也想接触一下社会,积累一些就业经验才进入保险业。”小陈表示,在保险公司兼职实习时,保险公司培训部门的负责人告诉他,公司定期会展开培训,教授“谈话术”。“第一天去公司,发现同龄人还不少,大多都是抱着锻炼自己的心态来的,毕竟通过培训能学到点什么,加上是兼职,不用天天到岗,觉得比较轻松。”
然而一两个月下来,小陈明显感受到了困惑:“公司基本上每天都在定指标,喊口号,气氛太过庸俗,利益驱使非常严重,有时为了卖出一份保险,培训师只会教你如何应对客户的疑问,丝毫不考虑计算客户的得失。”小陈坦言:这样的感觉很不好,人员流动大,没有归属感,而且学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4个月后,小陈选择了离开,当初一同参加培训的毕业生早就所剩无几。事实上,每年通过代理人资格考试的人数远远超过实际任职的人数,像小陈这样的经历,实在是不在少数。
点评:
目前沪上在职的保险营销员中,高中、大专和本科、硕士以上学历构成的比例分别为68.8%、28.4%和0.6%。保险营销员的门槛在提高,保险公司也乐于招收高学历的人来充实自己的队伍,乃至开展自己的“精英”计划。然而,尽管保险公司会为营销员提供一定的技巧技能培训,并对优秀营销员进行表彰和激励,可管理制度与现状不匹配,使保险营销员缺乏对公司的归属感,稍有经济利益驱动,就会引发营销员的流动。看来,如何留住高学历的保险营销人员,乃是保险发展直面的一道坎。
销售渠道拓展 营销员受到冲击
姜先生、王女士等人在保险营销行业中“摸爬滚打”已有数年,谈起离开保险这个行业,他们表示,主要因为现在保险营销渠道多样化,给业务员在收入方面的冲击比较大。
对于保险营销员的流失,他们都看得很开:“可能也是一种进步吧。现在网络投保、电子保单等新形式出现,加大了客户的选择面。兼业代理机构也很多,银行、邮政、车商等渠道都能购买到保险,不再过分依赖于上门服务的营销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好处。”
点评:
保险新销售渠道的开辟,弥补了个人营销员总量减少的不便。银行、邮政都成为保险的销售渠道,而中介机构也比较发达。目前,上海已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57家,兼业代理机构4261家。保险行业需要必要的创新与渠道拓展,但尽管如此,恐怕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忽视营销员队伍的建设。毕竟,避免营销队伍进一步的人员流失和保险渠道拓展并不相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