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6|回复: 0

应堵住"会计魔术"的漏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5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会计魔术"靠什么来进行利润调节
    衡量一个企业未来有否回报、有否盈利能力的标志,人们以往的经验就是将企业过去的利润指标来推算他们的未来。因为,只要基本条件不变,由从前展望将来,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于是乎,会计报表中的利润指标就成为上市公司的生命线。投资者指望它,因为它可能决定着股票价格的高低;监管部门盯着它,因为它可能决定着是否能保留上市资格和能否再融资的资格。因此,如何在利润指标中做足文章,就成为各上市公司中会计"武林高手"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按理来说,会计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系统。特别是现代会计三大支柱的发明与使用,即历史成本、复式记帐与权责发生制的铁律,使得许多社会精英折服不已。德国诗人哥德说过----会计中的复式记帐是人类智慧最美妙的发明之一;而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维纳·肖伯特也指出,复式记帐的诞生,其意义可以与迦利略和牛顿的发现齐名。而会计中的各种资产只要一经入帐,就不得随意变更,只认历史成本,不认涨价跌价。因此,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利润指标做些文章,决非闲庭信步之举。

    但是,当社会步入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当企业的各种创新层出不穷的情况中,会计中的利润指标就像孩子手中的橡皮泥,立刻变得随心所欲起来。你要利润吗?要多少?只要随便动动会计报表中公式,几个亿的利润就垂手而得。前几年深圳有一家上市公司,欠了银行1.6亿元的债。就这么简单的一笔业务,居然也能倒出1个多亿的利润。手法很简单,就是与银行签了两个协议:第一个是将0.3亿的资产去抵偿银行1.6亿的债,剩下的就不要还了。上市公司就产生了1.3亿的额外收入。事隔不久,该上市公司又用欠债1.6亿的方式赎回了抵债用的原来只有0.3亿的资产。债还是原来的债,资产还是原来的资产,但利润却平白无故地一下增加了1个多亿,既提高了股票价格,又获得了增发资格。但是,由于这仅仅是一锤子的纸上买卖,是一次非经常的额外业务,没过两、三年,该企业就进入了ST行列。类似的事在股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了:去年股市的大黑马某汽车公司,就是利用调整销售补偿费,一下子使当年利润猛增10倍,从而使股价由4元左右涨到了19元。但这样的调整究竟是持续的盈利能力反映,还是一锤子买卖,外部投资者如果仅仅看利润指标,是无法区别清楚的。由此看来,中国股市对一些业绩不佳公司的恶性炒作,其始作俑者,都是"非经常性项目"惹的祸。

    因此,当我们用十五六世纪发明的会计,来应付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时,是那样的捉襟见肘。用一个简单的利润指标来衡量未来的盈利能力,是那样的单薄。因此,从利润指标中剔除那些无法预示未来盈利能力的因素,就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会计界努力的目标。美国证监会在上世纪末就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在公布利润指标时,一定要分为四个部分:能够每年循环产生的利润、不能每年循环产生的利润、偶然或突发事件产生的利润以及通过会计方法改变而调整出来的利润。其中,只有利润的第一部分才能预示未来的盈利能力。同样,中国证监会最近对2001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作了修订,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和内容作了更为清晰的界定。根据这次修订后的文件规定,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并详细地列出了不能预示未来盈利能力约14种的利润来源。这一杀手锏,可能大大地限制了那些利用非经常性项目来随意调整企业利润的会计武林高手,同时,也会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加透明、公允的财务信息,为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更加公正的环境。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19 19: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