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很快要到2008年,“奥运”毫无疑问成为我们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各奥运场馆正在紧张地建设过程中,其中有四所场馆分别建于北京的四所高校。作为高校的在校生,未来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我想从奥运经济的角度谈谈一些观点,并对我们北京奥运做一点展望。
让我们来关注一下近几届奥运会的亏盈情况:
2004年,雅典奥运会
从雅典财政部得到的可靠消息,雅典奥运会的总体费用将超过100亿欧元,比先前46亿欧元预算的两倍还多。而2004年希腊的国家财政赤字也将随之增加并继续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超过了欧盟《稳定公约》的规定。希腊人为了奥运会可能要背负近10年的债务。
几大原因造成亏损:安保费用飙升是雅典奥运会预算大幅超支的头号杀手。其次是在市政以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支出大幅增加的同时,雅典奥运会的收入增长却十分乏力。
2000年,悉尼奥运会
四年过后,奥运会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吸引任何人,却继续对纳税人造成沉重的负担。只是借助每年2680万欧元的津贴,这些场馆才能继续开放。由于负债130万 欧元,超级圆顶体育馆的股东们不得不进行了资产变卖。不过,在奥运会举行期间,由于上座率达到了91%(由此带来了4.88亿欧元的收入),并且奥运会衍生产品销售情况非常好,所以奥运会主办方成功地收回了开支。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合作人曾经宣布:“奥运会会赚钱的。”结果,第一届全私人性质的奥运会的亏损达到了几千万美元。相对于17亿美元的支出来说,几千万美元的亏损其实应当算作小菜一碟。但是对主办者来说,这届奥运会也是一次失败: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奥运会形象地过分商业化,观众并没有大掏腰包,经营结果也无法与洛杉矶奥运会相比。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
巴塞罗那投资75亿欧元用于庞大的奥运会基础建设工程,而奥运会结束的第二天,巴塞罗那就面临着困境。举办这届奥运会,巴塞罗那背上了12亿欧元的债务,给施明照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
1988年,汉城奥运会
汉城奥运会对这届奥运会的有关数字遮遮掩掩。按照官方说法,这届奥运会为韩国带来了22亿欧元的收入,创作了3.4万个工作岗位。但是,费用也突飞猛涨(金体育设施之一项就耗费了10亿欧元)。甚至有一种传言说,韩国还额外花费了大约20亿欧元,而这些钱没有在账目上出现:这些钱都是一些企业无偿提供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这是一届经济上成功的奥运会!尽管苏联等国拒绝参加,但本届奥运会仍然创下了1.85亿欧元的利润,这是组织者预期的10倍。这届奥运会的电视转播费在当时可谓天价(1.99亿欧元)。洛杉矶奥运会尤其证明了一点:奥运会可以在不让主办国亏损的情况下举行。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
一次巨大的失败!将近30年过后,蒙特利尔人仍然在偿付奥运会留下的15亿欧元债务。当时的市长让德拉波曾经呼吁阻止一届:“节俭的奥运会”,但仅基础设施的费用就比预期高出了10亿欧元。奥林匹克体育馆地干需要高额的维修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特利尔的居民看到它就满腔怒火。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一下分析:
(一)资源配置方面
奥运会作为四年一次的世界体育盛会,虽然其规模宏大,规格很高,但归根结底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程建设中,资源的配置手段如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从过去的几届奥运会来看,配置资源的手段有两种: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市场。不同的主导都有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对于我们北京的这次奥运会来说,选择适当的资源配置手段是成功举办本届奥运会的关键,也是影响未来北京,甚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呢?我们应当看到奥运经济有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奥运举办权的竞争性,奥运建设的长期性,奥运举行的短期性,奥运工程的庞大性注定了奥运经济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需要更科学的统筹安排,因此,政府优先,在政府调控失灵时,以市场调控为辅似乎是一种占优的策略选择。
(二)经济学收益成本分析方面
有学者按时间顺序来进行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我个人很欣赏,在这里想引用这种方法。
依时间序列的区分,以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盘点奥运经济,需要将奥运经济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长短不一的阶段进行具体考量。
奥运前期是指奥运申办成功到奥运会举行的这段准备时期,这段时期的奥运建设能否带动举办国经济增长,刺激就业增加是判断奥运经济成败的关键。
奥运中期相对于奥运前期和后期,是经济学含义上的短期,其具体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的较短时期。这段时期奥运经济的成败主要是体现在奥运经济的损益图表上。具体而言,这段时期奥运的基本收益主要来源于电视转播权出售、门票销售、厂商赞助、主题产品销售等,而成本主要在于安全费用、场馆建设费用、人员费用等。
奥运后期是奥运会结束后的较长时期,就奥运经济的影响来看,这段时期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奥运基础建设能否适应举办国经济发展需要,奥运盈亏是否会影响举办国经济增长,奥运举办能否提升举办国国际形象是判断这段时期奥运经济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们现在正处于奥运前期,许多基础设施都在紧张地建设过程中。近几届奥运会经验证明,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不注意提前预防,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奥运会后大量体育场馆和设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经营成功,关键是从现在起就要注意抓好预算和规划。从20几年的经历来看,奥运会主办城市要想借奥运赢利,难度实在太大。主办者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让投资控制在一个可预测的范围内。主张北京的奥运会办成一届节俭的奥运会不失为上策。
(三) 奥运经济效益方面
著名学者纪宁将这种“奥运经济效应”分为三类:凝聚效应、辐射效应、瞬间放大效应。
凝聚效应是指借助奥运,使大量技术、资金、人才向主办地凝聚;辐射效应是指举行奥运会对邻近城市、相关产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带动作用;瞬间放大效应则是指经济会在很短时间内飞速发展,GDP在很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不少经济学家都非常担心在2010年左右,北京会出现负面的“后奥运效应”,即奥运经济进入低谷,并主要体现在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和奥运会场馆的利用开发上。国内一些学者普遍认为,奥运场馆规划布局必须真正体现“人文奥运”的原则,要充分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包括选址、场馆面积、内部设计等,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满足城市日常生活需要。以这样的形式讲的低谷效应的潜在可能危害。
(四) 奥运赞助方面
分析人士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有着普通广告3倍的回报率,奥运经济大战自然激烈起来,这就是奥运的魅力。
目前,国际赞助商都瞄准北京奥运的契机,这些赞助商包括:威士国际组织、通用电气有限公司、麦当劳快餐公司、三星集团、可口可乐公司、伊士曼柯达公司、斯沃琪集团、恒康金融公司、源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等。无疑,我国企业已经越来越熟悉奥运经济的这些效应,联想耗费数亿之巨资试水国际奥组委“TOP赞助商”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联想的目的就是要借奥运之机延伸品牌的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厂商加盟奥运,我们期待着通过奥运能使向多方供赢的局面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