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7|回复: 1

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局限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2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量利分析是根据成本、数量与利润三者之间依存关系进行预测和决策的一种技术方法。由于它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独特的作用,所以倍受实务界青睐,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本量利分析与其他技术方法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当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其理论基础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差异时,其应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

    一、传统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及其局限性传统本量利分析依据成本(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与产销数量之间的关系,即成本习性,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随产销数量的变化而作正比例变化,固定成本与产销数量无关,是固定不变的。如以y表示总成本,x表示产销数量,a表示固定成本,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则总成本的习性模型为:y=a+bx

    若以s表示单位售价,P表示利润(指税前利润),则可得出以下利润计算模型:P=sx-(a+bx)=(s-b)x-a

    从上式中解出x,则可得出目标产销数量模型如下:x=P+as-b

    通过以上对本量利分析原理的介绍,可以看出,成本习性是传统本量利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然而,随着管理技术以及企业制造经营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以需求带动生产的及时(Just in time,简称JIT)采购与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日趋普及,企业成本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导致成本习性理论(本量利分析技术)暴露出了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传统成本习性理论假定成本受单一因素──产销量驱动,实际上,成本驱动因素,即成本动因(cost driver)并不是惟一的。所以,建立在传统成本习性基础上的成本划分,只有在产销数量驱动成本占比重较大的情况下才是有意义的。然而,在现代制造经营环境中,非产销数量驱动的成本已大大增加,且呈逐渐上升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本量利分析的基础。

    按照传统成本习性理论,固定成本是不变的。实际上,固定成本的发生也受相应的成本动因影响,如果相应的成本动因量发生了变动,即使产销数量不变,固定成本也要发生变动。例如产品投产前的调整准备成本在批量不变的条件下,往往与产量无关而被视作固定成本。但当批量调整之后,由于调整准备次数(或时数)发生了变化,调整准备成本也就不可能再固定不变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千变万化以及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大批量生产企业受到了严峻挑战,不得不经常根据消费需求进行批量调整,以减少或消除存货,从而降低成本,增加竞争能力。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仍把不随产量变化的调整准备成本视为固定成本是不妥当的。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產品條件下的本量利分析應該怎麼做才合適呢?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

GMT+8, 2025-4-13 11: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