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今天能够写下这个篇章,其实要非常感谢我们团队的五位同事,没有他们无私的协助,我想没有那么快的熟悉部门的工作。其实,现在的内审部门跟在瑞仪的稽核室在工作理念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工作内容多样化,作业理念上不再局限于展开审计项目。区别在于稽核室从内部审计的概念本职出发,挖掘公司内部管理的缺失,追踪、监督并且改善,现在的内审部则从公司战略方向出发,找准内审的定位点。从而不断的调整方向。
作为普通的内审专员(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要从菜鸟变成熟手,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久,无论是做审计项目还是其他的一些工作,根源是内审的工作很少有重复性,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状况发生,即使是审计项目,有可能一整年都碰不到重复的项目。怎么办?
新人刚开始做项目或其他事情最好是从简单的开始,容易上手,如果可以的话做一些大的循环查核,比如采购及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用意不在于发现问题,而是了解公司的运作模式,或许有一些类似的培训或者讲解,不过因为内审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很难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如果审计计划没有这种项目。那么就需要收集以往的审计项目,公司的管理规则及其他资料自己作为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己去模拟公司的管理运营,比如说从接受订单到材料采购,材料入库,生产,质量检验,成品入库,出货,应收账款。成本核算……整个循环要能够模拟出来才算一个合格的内审员。
以前在瑞仪的时候新人入职培训都有让他们去做一些小的项目,比如说A去画出仓库收料的到产生应收账款的流程图、HR招募任用流程、产线平衡性分析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他们就会了解到别的部门是在怎么做事的。当做相关的审计项目时就会有一些基本的认知。
刚开始做审计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给自己了解的事项下一个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结论。“库存水平这么算不对”,“应收账款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上班可以不刷卡”……这让我想起来了以前的领导时常给我们灌输的一个概念:做稽核(内审)千万不要预设立场,就是说在一件事情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状况下就下结论,这样子对或不对,合理不合理。毛主席告诉过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段时间更刚换工作的朋友聊天,她也会向我抱怨:她觉得XXXX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别人是那样子的呢,甚至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跟别部门的同事发生了争执。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特别是审计人员在与受审计部门沟通的过程中,因为标准或者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看法。我说是错的,你认为是对的,或者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找到判定“标准”:公司内部、行业内部……如果真的没有标准,那么审计人员也不应该去争执对与错,而是列出两种标准的优劣,公正客观的去评价。
第二点要说出来的就是喜欢列举缺点或者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这先不说结论是否正确,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全部问题?没有数据分析,也没有做抽样调查,或者做了没有表现出来,举例来说:
问题一:同一家连锁不同分店级别不同
以XXX药店为例,……
这个是最习惯性的写法,也就是以偏盖全,一共有多少家店,有问题的多少家?没有问题的又有多少家?别人在看报告时会认为内审很不专业,即使说的问题是对的,那我是不是只要改正举例的这家就好了,还是要把所有的店铺再自己检查一遍。没有抽样的比率,下结论太过武断。
我想新人只要尽量去避免上面的这两个问题,并且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多下功夫,菜鸟飞起来的时间不会很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