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6-8 18: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951年
建设第一个“增殖性核反应堆”,在铀235裂变放出能量的过程中,还将铀238转变为铀235,以产生更多的核燃料(美籍加拿大人 津恩等)。
提出解释量子力学的隐变量理论,力图维护由精确因果律决定的连续运动描述(巴西 玻姆)。
从分析彗星尾的运动和电离性质,发现太阳经常射出氢等离子体,即所谓“太阳风”(德国 比尔曼)。
首次实现晶体中核自旋体系的所谓负绝对温度(美国珀塞尔、庞德)。
公元1952年
发明过热液体(氢)的汽泡室装置,比云雾室更灵敏地记录高能带电粒子的径迹(美国 格拉塞)。
提出原子核结构的集体模型理论(丹麦 阿·波尔)。
提出快速带电粒子在梯度交变磁场中的强聚焦原理,使建造特大加速器(能量十亿电子伏以上)提供了依据(美国黎文斯顿、斯奈德、伊·柯朗)。
发明氢弹,实现轻元素的热核爆炸(美国 由特勒等负责)。
公元1953年
首次利用高能电子研究原子核内部电磁分布,发现质子有大小和电磁结构(美国 霍夫施塔特)。
实现氢弹的爆炸(苏联 萨哈罗夫、塔姆等)。
分别提出在强作用下守恒的奇异量子数概念,用以归纳奇异粒子间关系(美国 盖尔曼,日本 西岛)。
公元1954年
利用氨气分子来制成微波激射器(即“脉塞”),实现用受激发射产生放大的、频率单纯的微波,是“量子电子学”的先驱 (美国 汤斯、高尔登、柴格尔)。
提出超导电性的经验规则,发现数百种超导物质,为产生特强磁场提供原材料(美籍德国人 马蒂阿斯)。
提出自然规律必须符合物质、空间、时间三种宇称联合守恒定律。(德国 吕德斯)。
建成第一个核电站(苏联 负责者布洛欣采夫等)。
公元1955年
提出磁流体湍流理论,是海森堡理论的推广(美籍印度人 钱锥赛克哈)。
利用高能加速器发现反质子(美籍意大利人 埃·塞格里,美国 钱伯林)。
提出强作用“基本粒子”结构的模型,认为所有强作用粒于都由质子,中子、 超子及其反粒子所组成(日本 坂田昌一)。
对1951—1953年期间反对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解释的各种意见进行反驳(德国 海森堡)。
提出原子核大变形的壳层模型理论(瑞典 斯·尼尔森)。
公元1956年
首次观测到中微子存在的可靠证据(美国 莱恩斯、科恩)。
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美籍华人 李政道、杨振宁)。
发现正、反质子对的电荷交换反应,从而证实反中于的存在,(美国 考尔克、温策尔,意大利 皮奇昂尼等)。
利用延迟符合计数光子的办法,首次观测到两个相干光束中光子间的起伏关联性(英国 儿·布朗、特威斯)。
成功产生并分析非稳定的自由基分子的光谱(加拿大籍德国人 赫茨伯格)。
公元1957年
中国科学院,第一机械工业部有关单位制成锗半导体电子学器件,是中国电子技术晶体管化的开端。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83.6公斤,倾角65度。
观测到弱相互作用下的空间宇称不守恒(美籍中国人吴健雄,美国 安布勒、海沃德、霍普斯,美籍英国人 哈德森)。
提出强磁场在超导电体中渗透通量丝理论,预言第二型超导电体(苏联 阿布里考索夫)。
开始发展“几何动力学”,把万有引力、电磁场、质量、电荷都当作弯曲的空虚空间的性质来解说,企图把物理学完全几何化(美国 惠勒、米斯纳)。
提出超导电性的量子力学微观理论(美国 巴丁、施里佛、库波)。
在空间和物质两种宇称不分别守恒基础上,分别提出中微子二分量理论,得出中微子左旋,反中微子右旋的结论(美籍华人 李政道、杨振宁,以色列 萨拉姆,苏联 列·兰道)。
发现弱作用下物质宇称(正反对称性)也不守恒(英国 卡利根)。
提出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苏联 列·兰道)。
公元1958年
提出利用受激发射产生特强光束的单色光放大器(即“激光”)设计原理,引致六十年代激光技术的发展(美国 肖楼、汤斯)。
实现 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为探测微小频差提供可能(德国 穆斯保尔)。
1958—1960年,发射地球卫星和月球探头,发现环绕地球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美国 范阿兰)。
在第二次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上,公开讨论人工控制热核反应问题和超高温氢等离子体研究的结果,促进了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发展(日内瓦,联合国)。
提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矢量—轴矢量费米相互作用及矢量流守恒理论,后被证实(美国 费恩曼、盖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