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9 04: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一段:
徐明松:文脉 都市营造源流
——2002上海双年展主题感言
作者:徐明松
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人类历史已进入全球的城
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于是,东西方异质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之下产生
碰撞、冲突;如何坚持本民族文化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承续文化资源;又如
何以人为本,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都聚集在城市这一文化对象上。
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和能源消耗使有限的大地系统受到前所未有的破
坏和威胁。全球50%的人口将在城市里生活。尤以亚洲为甚,亚洲城市人每公顷
居住面积大约为400~1000人之多。世界上15个特大型城市中亚洲占有7个。高密
度的城市人群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
顾首畴昔,整个20世纪是个“大发展”也是“大破坏”的时期。“大规模的技术和
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同时,现代城市的进程,也就带来了诸多
的难题。诸如,“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的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
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和特色危机。”
据英国文物建筑文物学会的一份资料,20世纪70年代城市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
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炮火所摧毁的还要多。战争时期的
炮弹和和平时期的推土机都有会对建筑遗产具有直接的威胁和破坏力。这不能不
令人扼腕。同样。这种困扰和危机现象也出现在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
模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被拆毁。如金陵东路外滩的原
法国领事馆、长江剧场、大舞台等等。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乏力,曾经使我们付出
了昂贵的代价。
并且,上海城市建筑中“杂彩纷陈”的现象,亦不能不令我们感到担忧,无论
什么“后现代”、“解构主义”、以及什么都不是的建筑“另类”,统统实行“拿来主
义”,一时间,“欧陆风情”风靡上海,媚俗化倾向盛极一时,建筑单体上的夸张失
度、矫揉造作直接悖离了建筑审美文化的基本尺度,亦罔顾建筑群体设计乃至整
个城市建筑风格的协调和包容,并且在更广泛更深远的层面上,对上海城市建筑
的文脉产生了“破坏性”的负效应,这种现象阻滞了城市建筑文化的良性发展;更
遑论当代城市建筑空间的根本命题——以人为本、人文关怀。
对于城市文化的认识深入,可以使我们从迷惘走向明智。上海是一个东西方
文化交织的现代都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形态之下的上海建筑显现出独特的海派风
貌,上海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以外滩建筑群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和石库门旧
里、联立式新里、独立式住宅与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成为近代上海建筑
文化的源流。上海市政府两次公布了共236处的重点保护近现代建筑。开发性保
护形成了共识。保留陆家嘴中心地区的“陈桂春宅”、花园饭店与原法国总会建筑
的成功“嫁接”,都反映了这种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特色的发掘和保护。
诚然,建筑遗产之所以珍贵,重要的在于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和坍
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即刻遭受彻底的破坏,文化断层和文脉承续总会在历史的
镜相透视中呈现。美国俄勒冈州大学规划、公共政策与管理系主任Michaed
Hibbard教授说:“文化的界限依然存在,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源于城市最初的历史,比如他们宗教传统和风俗,所以文化身份区别将更为强
烈。”无论是北京、巴黎、纽约、伊斯坦布尔、悉尼等大都市还是周庄、平遥或者
远至意大利的吉米尼亚小镇(以保留中世纪的塔楼而闻名),这种不同地域、城市
的文化传统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身份”的识别性。今天,我们越
来越着力于寻找与现存城市空间的文脉关系。
由此反顾上海的近代城市建筑文脉,显然与上海人的社会心态、生活方式、
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壁、兼容并蓄”是
其特征(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以石库门建筑为例,其实用的城市连排式住
宅的布局源于欧洲,其门框、黑门板、铜门环和天井不无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而门上的门楣装饰则多为西式图案。而“上海新天地”可以说是对传统建筑保护性
开发的一种实践。传统的石库门街坊被移植成现代都市的休憩空间。石库门建筑
的立面被符号化地“遗留”下来,成为承续历史文脉的记忆碎片,而叠合成一个新
的城市空间意象。其“后现代”手法不啻是“中西合壁、兼容并蓄、追求时尚、注重
功利”的佐证。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我们可以在对上海建筑历史文化
的省思中获取更多的启迪。
都市营造作为2002上海双年展的主题,颇具匠心,它处于新世纪全球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