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8 19: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
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
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
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
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
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③。而
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
自觉的发展过程。
1 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
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
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时著名
思想家老子就提出“道法自然”,已朦胧地意识到人的行为要尊重自然规律。建筑
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
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
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
的抒情性,含情至深,“深在思郅,妙在情趣”④。在这种朴素的建筑环境观中,
虽然不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尊重,但这种质朴无华的自然方式是
非系统和非理论化的,不是具有明确生态目的自觉行为,而是一种为生产力水平
所限、为获得较好生存条件而进行的潜意识的自发行为。
另外,屋顶花园也并非现代建筑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00年
位于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的亚述古庙塔;当然最为出名的是被视作“古代世界
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国王的“空中花园”(公元前604~562),它是为帝王
的享乐而建的。但其后2500年间大型屋顶绿化一直极为罕见。
2 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建筑是静态物,它的形式也是静态的。建筑的静态造型为动态提供了参照系,建
筑内部和其周围存在的最普遍的“动”,除了人的活动外就是周围环境景观四季、
昼夜的变化。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观念。《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的作者伊恩·
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
绿化是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最常用和最丰富的设计元素。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
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
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更趋人性和丰
富。在对建筑的观赏和体验中,要经历三个过程:建筑室外空间景观、建筑本
身、建筑室内景观。建筑的室外景观环境对建筑本身而言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观察
范围,最先进入人们的感知领域,对建筑整体形象影响最大。建筑室内是人停留
时间最长的场所,室内景观同人最为接近,因此对人们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影响最
大。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建筑室内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室内园林的
出现不仅是现代社会自然环境衰退、生活压力增大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生活日趋
富足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结果,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绿色是把高度程序化
生活中的人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心灵符码。当然,空间性质、大小,人们生活方
式,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室内绿色植物布置的特点与以前有很大
的不同 [4]。
而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例子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1995年获第29届日本艺
术大奖)。藤森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
妙平衡点, 而“自然素材”和“手工痕迹”与“绿色”是同等重要的课题:目的是利用
自然素材的非均质性、偶然性和变化的微妙性,使建筑生出耐人寻味的品位。如
果说“韭菜住宅”仅仅是设计者对打破绿色与建筑关系之间固有关系的一种尝试,
仅仅是以自然素材包裹现代技术的一个开端,那么“蒲公英之家”,则将这种包裹
发展得更为严密和淋漓尽致——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
住宅立面的主角,种植在屋顶和墙壁上的蒲公英“从石饰板间探出头来摇曳着春
天”。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
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
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
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帮助减少
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