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8 23: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卢铿先生说:“今天在开始之前,主持人最怕的就是引到这个话题上来,结果不幸,这个话题还是开始了。关于中国和外国建筑师或者是建筑艺术话语权的问题。这里要说明一下,我这个人既不保守也不崇洋。比如上实集团在俄罗斯的项目大型中国社区我们是起用的中国设计师。我觉得中国现在这个阶段的建筑设计和规划应该比较辩证和开放,面对洋设计师来看待中国的问题。我的理由是西洋的艺术或者西洋的审美,在当今的文化界、艺术界是有他领先背景的。洋设计师其实非常关注中国的民族文化,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金茂大厦实际上非常好地把中国传统的密檐塔的语言表达进去了,同时表达了现代艺术,它是美国设计的。还有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是法国人安德鲁设计的,它的整个造型就是中国的天圆地方的感觉,而且安德鲁非常潜心地研究了中国的文化。我们要注意到,洋人也在研究中国,因为他懂得中国本土的艺术魅力。我觉得中国的建筑师应该走出去,到了外国我们就是洋人了,我相信这一点在未来的几年当中应该可以实现,因为我们到世界很多地方去看了以后,中国今天房地产发展的水准,它的规模、它的速度、它的审美的提高、对户型的把握等等是外国人赶不上的,所以我希望中国的建筑师哪一天早点走出去,我们也当洋设计师。
中国建筑师的“自言自语”
张宝全认为,“建筑也是一门科学,他在被市场选择的时候是有规律性的,我们在前期不被市场选择一定是我们有问题,我们不能无知者无畏。我在想,一个真正好的设计,跟中国人和洋人是没有关系的,一个好的建筑师在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地方做设计的时候,他并不是把他的文化和理念加在这个地方,他也一定要对这块土地的文化基因进行解码,毕竟在他解码的过程中,他能够为你解读,再把他的东西加在里面,如果是简单的这样加,他就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他也不可能获得话语权。你的话别人听不懂,你怎么去影响别人,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站得住脚,就是因为他的东西你能解读,你能懂。在我们做项目的经验中,不管是洋设计师还是中国建筑师都打了非常多的交道。我个人认为,中国建筑师经常喜欢自娱自乐、自言自语”。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总建筑师赵冠谦认为,东西方的文化要多作比较,作了比较才能够知己知彼。当然因为现在市场非常残酷、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建筑师都疲于怎么能够生存,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做一些研究工作,不充实自己和提高自己的素养怎么能够去获得建筑话语权? 此外就是在竞争的过程当中确实存在着不公平。在不少项目的评审过程当中,有时候全是国外的方案,发展商根本就没想到我们自己国家建筑师的能力,他只是相信国外的。评审后,最后的决定权还在主持这个项目的单位那儿。所以我觉得应该有更大的公正,就是给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广州百嘉信集团董事长梁伯彤曾是一个建筑师,因此他对于争夺建筑的话语权的话题,就好像对着镜子看我自己。他说他本身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的研究生,然后去剑桥又学了四五年,这几年是做房地产开发商。因此现在经常是左脑和右脑在互相争夺话语权。他认为:“从职业来分,开发商的话语权似乎主动点。但是别忘了,对于市场而言,开发商建筑师双方合起来是一个大供给方。我想我们的目的一定要放在市场需求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开发商从市场角度来说可能倾向于几点,一是具体项目市场功能的个性化,也就是市场的具体要求。二是开发商希望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有它的个性、它的标志性、它的竞争能力。三是开发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很重视成本、材料的使用。建筑师一方面可能趋向注重于建筑功能的共性和建筑形式、建筑文化的个性。我想开发商和建筑师的冲突,可能是在双方对个性化的追求,如果双方的个性化追求是一致的,这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建筑产品、好的设计成果。所以我的观点可能是反过来的,我们多追求一致,也就会为我们市场提供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环境”。
三个强权破坏中国建筑语境
中国建筑新语境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和历程,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张宝全认为有三个强权在影响阻碍的中国建筑语境的发展:“第一个就是资本强权,谁有钱谁就可以来定。就是建筑师抱怨的,很多发展商最后小区的名字想怎么定就怎么定,可以把全世界最好听的街道名都搬到中国来了,在中国真正可以造成一种时空反复的感觉。第二,我们面临着一个行政强权。在评选方面,很多专家的意见、很多好的建筑师的意见,是否能够真正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得到实现? 包括在实现的过程中是以城市的最终发展利益为主还是以当下的经济利益为主,这些都可能在城市规划或者是城市标准建筑或者是某一区域的建筑上影响我们。第三,是技术强权,这就说明我们的建筑交换制度把建筑作为技术来对,这一点对建筑也是构成危害的。建筑究竟是文化上最重要还是功能上最重要,这个观点本身是错误的。功能、安全都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所有文化就是选择。因此三个强权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