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9 0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五合国际主设计师 刘力
每一个设计的过程肯定都是遵循设计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某些原则。所以如何把这些原则加以整理和表达,当然可以被视为是某种理论支持,只不过设计师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本能的从事设计,并未过多关注自己的原则或习惯。
因而设计过程之后的理论升华未必是准确和对设计有指导性意义的,很可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是现代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多的依赖耳朵而不是眼睛。失去了理论的剖析,观赏者对设计作品往往不得要领、莫衷一是,理论已经成为诠释作品的重要一环。对于某些极端的作品,其最重要的意义甚至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这也是现代艺术的一种悲哀。
建筑艺术是实用的,直观的,感性的。如果一个建筑作品使得观赏者和使用者不知其所云、如坠入云里雾中,只能以不解来揣度其高深,是建筑艺术中抽象原则的极端强化。其意义恐怕不适于普遍的建筑实践。
每部建筑设计对象不同,不是每个项目都应该拿来作为边缘与另类探索的。对于多数的项目,实用与舒适仍是其最主要的原则。
日清建筑设计(国际)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 余泊
从业10多年,一直非常惭愧,因为我一直找不到理论。
上学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习,无法为自己的设计找到理论支持,所以分数总是不理想。
没想到工作十多年后,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偷懒的办法是先有设计,再去找理论支持,竟然屡试不爽。好在开发商没时间听你闲扯,一般也不再追究。
于是为自己狡辩:
建筑设计不应该需要理论支持。理由是如果建筑设计可以找到理论依据,那么反推,通过正确的理论推理,就可以算出出色的建筑设计。面对大千世界,我想要不就是理论太多,要不就是还没有被人们发现。
我想,“理论”之所以存在,仅应该在两种状态:第一,研究历史。对一段时期或一种风格的设计进行归纳,产生的总结,仅仅用于学术研究,如果以此推理设计建筑,中国的欧式别墅就是例子,那是对理论的强奸。第二,吃一堑长一智。对一些曾经出现的失误和败笔进行总结而产生的经验并推广,这种理论该推广,中国推掉古城建高层就是对此类理论的蔑视。
与“理论”相比,“灵感”就更不着边际了。我认为建筑师谈及“灵感”是对建筑设计工作的侮辱。首先,建筑设计不是艺术创作,是一项严肃的科技创造。“灵感”仅是某些人事后哗众取宠的塑料花。
但是,建筑设计毕竟包括艺术成分,包括“型”“色”“材”等艺术手段,与“理论”和“灵感”相比,我想,一个好的设计往往更取决于建筑师的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韶宁
建筑设计一般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建筑子问题往往互相交织,不可单独解决。建筑学不是数学,数学可以从最基本的公理推导出最优的、确定性的结论。建筑学这样做比较困难。建筑学不能为每一种单独的情况创造一种特定的解决方法。正如某位建筑师说的,我们不能在每个星期一创造一种建筑学。
我们在创造建筑的时候,往往自觉不自觉的依托某种经验性的框架,这种框架可能是从别的建筑师那里借鉴过来的形式,也可能是某种哲学观念,也可能是一堆简单的建造规范。从广义上说,所有的经验性框架都可以叫做理论。
建筑师的做法往往是,运用一种或多种框架,结合当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各个方向上进行探索,然后对其进行修改,这种修改往往是没有尽头的。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建筑师并不拒绝这种偶然,相反,还把这种偶然看作是新想法的一个契机,也许一个偶然的契机会带来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这和生物的进化过程类似,偶然的基因突变会带来物种的兴盛。
理论本身不是对世界的完整概括,世界太复杂了,任何概括都是不全面的。一种理论只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这种观察可以有无限种。有一个开玩笑的说法,在某些人文学科,可以为任意一种理论找到任意多的证据,在建筑学内,几乎任意一种形式都有相应的理论。很多理论本身有多少价值是很值得商榷的。
评价一种理论的价值是困难的,不同的建筑师对同一种理论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种理论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比如,现代主义的早期,改良社会的左派传统思想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现在,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现代主义的形式和空间。
很多理论的用处不是描述这个世界,而是为建筑师的思考提供一个框架,大家大可不必为某些理论过于认真。而是应该看到理论背后的真实世界的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学本科生 姚怡珺
面对一个建筑,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看法。归纳一下,大致有三种反应:一类建筑师说不出这个建筑设计是好还是坏,另一类能看出设计的优还是劣,还有一类建筑师不仅能够甄别设计的优劣,还能道出其设计的优点在哪里,缺点何在。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境界的三类建筑师呢?理论背景贫富的差异使然。
理论是需要的,毋庸置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