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8 17: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6,菲利浦•约翰逊
在我眼里P•约翰逊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妖怪。
当现代主义建筑风靡全球的时候,他老人家做出来水晶教堂,干净的一塌糊涂;当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一种时髦的时候,他老人家又做出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过了一把后现代瘾。当美国建造了大量的摩天大楼开始反省的时候,他老人家出了一本细细长长的书,那本书看上去就是一个高楼的比例。而当人们批评他的设计时,老头子淡然一笑:我就是个妓女,业主让我摆什么扑死我就摆什么扑死……
“后现代”这个词曾经风靡一时,被不同的领域用到了烂大街的地步;其外延也被不同的人们扩张到了几乎无所不包的境界。人们说,越战是后现代战争;布什是后现代总统等等。
在建筑上,后现代主义的提出首先是对现代主义建筑观点和风格的质疑,进而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后现代建筑主要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亦即文脉主义)。
建筑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首推美国建筑师R•文丘里。他提出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走向时髦,因为它既可以从传统中由着建筑师的喜好挑挑拣拣,又可以使用现代主义的各种手法。我个人认为:现代主义的主流是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反对对功能不能提供多少支持的装饰,这应该是现代主义同后现代主义的最大差别。至于象征性和文脉主义,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到今天,也一样将此特点吸纳进来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其实是对现代主义建筑质疑后的一种补充。至少“后现代”本身的意思就是“现代主义之后”。——其实后现代现象并非一味前卫的时髦,它骨子里包含着复古;它之所以风靡全球的原因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古”去很现代地“复”一下。
这是个省事方便的设计手法,老妖怪从现代主义蹦到后现代主义也就可以理解了。
7,彼得•艾森曼
几乎可以这么说:目前还算有追求的中国建筑师们都或多或少地曾学习或模仿或抄袭过艾森曼的作品。这位剑桥大学的硕士、博士,美国著名建筑师,先曾被公认为“结构主义”建筑大师,后被誉为“解构主义”建筑大师。
彼得·艾森曼的代表作品有完成于1989年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科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和法因艺术图书馆,该项目于1993年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国家荣誉奖并赢得了国际建筑界的一片喝彩。他在柏林墙的“查利”检查站建造的社会住宅楼,被前西德政府选为柏林城750周年纪念邮票的图案。他在东京建造的两栋典型的解构主义办公大楼,再次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美国建筑学会的国家荣誉奖。
彼得·艾森曼热衷于建筑理论的研究,是一个著作颇丰的建筑大师,代表作有《卡式住宅》、《韦科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我曾听过好几位国内年轻有为的建筑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设计时没有创作灵感的时候,我就随
1054
手翻翻艾森曼的书,总会得到一些新鲜的刺激。
8,诺曼•福斯特
在当今最活跃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中很容易就让人提到英国人诺曼·福斯特。即使圈外的人不曾留意这个名字,那么说到他的作品也足够你动容:在亚洲有香港汇丰银行总部、世界上最大的机场香港新机场、还有那座骇人听闻的定海神针——东京千年塔方案——170层楼、840米高,几乎是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平均高度的四倍!在英国有伦敦千年塔和千年桥、温布利球场、BBC广播电台总部、剑桥大学法学院、伦敦第三机场等。在德国法兰克福有著名的商业银行总部等等。1990年,福斯特被女王封为爵士。
诺曼·福斯特是一个一心追求创造的大师,执著地探索以期“回到事物的基本原则”;在设计时喜欢质疑传统的对策并确定是否有机会创造或再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总希望能够超越每一种特殊建筑形式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
福斯特认为:语言是无法描述一座建筑的外在形象、气质及使用状况,因为空间的体验要运用我们全部的感觉器官。建筑设计就是融合和统一了许多独立学科的过程。把设计的本质从构思它的过程中剥离出来是不可能的。福斯特还是一个并不提倡“由委员会设计”的人。
9,弗兰克•盖瑞
这位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的建筑大师是很多前卫的、颓废的、愤青的、时髦的年轻建筑师心目中的偶像,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速食主义文化充斥世间的当今,似乎没有必要在空间中建立起永久性题材的构筑物。盖瑞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全然不理睬传统建筑所需承受的难堪与压力,他只追随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利用粗制材料和机械制品,肆无忌惮地突显手工艺艺术中的创作过程,建造出很多独具震撼效果的“未完成”作品。
盖瑞在不具道德主义地发展建筑与城市之间关系的同时,立起来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