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1|回复: 4

民营设计企业12杰岁末轮剑沪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2: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顺应变革 强化优势
民营设计企业12杰岁末轮剑沪上

   主持人:论坛的主题是“‘变化与应变‘--民营设计企业的竞争力”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国有到民营的变化,民营企业目前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快。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此消彼长,那么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就是我们今天论坛的核心。首先请各自介绍一下。
  高 栋(上海三益建筑设计事务所):“三益”在1990年代成立,是在市场和政策边游走,在怀疑和困惑当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我们有两个指南,第一个是本身事务所的发展。第二个是为配合我们商业地产开发作为它的核心部分存在的。
  周建荣(上海大境建筑设计事务所):大境建筑设计事务所非常简单,是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改制出来的。事务所的成立给了我们的设计人员很大的空间,所以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发展还是非常快,也是非常好的。
  任 飞(上海鸿图建筑师事务所):我们是1992年以合伙人的形式成立的事务所,合伙人都是有20年的工作经验来自国有企业。这些年运作下来,我们觉得成长的空间和发展的势头还是有潜力的。
  王兴田(上海兴田建筑设计事务所):我1995年回国,创办了上海日兴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01年响应国家鼓励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政策创办了这个事务所,到现在是已经五年了。
  彭 勃(上海浚源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事务所成立于2002年,建立并不长,但是我们并不是从零起步的,我们有一些原来的积淀,现在有了甲级资质和审图的资质,公司有100多人。
  王帆叶(上海都林设计公司):我们是一个境外的事务所在国内发展以后取得资质的,这也是一个历程。1995年前期是以做方案设计为主2002年经过重组。在发展当中不断获得乐趣,目前有50人左右。
关于优势
  主持人:民营企业有什么样的优势,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周建荣:民营事务所的发展是必然的。我们认为事务所没有包袱,不论思想包袱或是其他什么。另外在人才引进方面,在经营方面更加灵活。
  任 飞:民营企业的优势应该从自身来谈。优势转换不好的话也可能会成为劣势。对于我们“鸿图”来讲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什么样的情况不能操作,怎么组织生产,这样的模式还没有,但是在人员的规模上还是都比较精干的。这两点就形成了可能的优势吧:一个就是在事务所内部决策比较快速,股东或是管理人员商量一下,决策是比较有效的,贯彻下来也是非常好的,这成为事务所的一个特点。另一个就是我们在人才使用上没有论资排辈,都是超前量的使用。年轻人也好,有一定的设计资历的也好,在事务所里都能充分地发挥才能。其实这些是特点,每个特点转换好了就是优势。
  彭 勃:说从国有的转过来就有优势,那也不一定。民营企业的优势就是灵活的经营体制,再一个就是健全的管理机制,只有这两个方面的配合才有优势。
  王帆叶:问民营设计事务所有什么优势其实也就是问有什么劣势。国企和民企目前来讲就象大象和蚂蚁,一个蚂蚁可以举起比自己重多少倍的重量,而大象,只能可以举起自己体重的几分之几,但是它可以举一棵大树而我们只能举一个树枝。我们现在通过几年的发展,办公场地在扩大,但是人家是有一幢楼,一幢高楼,人员上上下下,几千人。而我们只是一个个体,这就是现实。高 栋:有人问我,你们发展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优势?我说没有。我们有人才优势吗?没有。有技术优势吗?也没有。有市场优势吗?谁能说有?我们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也没有想过。在那么多的优势或劣势里面来找的话,三益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优势可能只有一条,就是变革的决心和力量。做企业是有做企业的规律的。作为企业来讲,各个事务所是不同的。对我们来说50人是一个坎,100个人是管理的问题,150个人就是架构问题。但是如果超过150个人就上升到文化的问题。从50人到200人是一个很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做?企业的优势在哪里?我觉得就是靠奋斗,要有勇气面对变革。
  主持人:请各位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你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周建荣:我们大境建筑设计事务所有很强的班子,是过去很强基础,通过几年的熏陶,市场意识是非常强的。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们一个非常核心的竞争力。
  任 飞:在我们这个设计机构里面,建筑师绝对是占主导地位的。从人员规模上看,建筑师占了一半的数量。从核心竞争力来看,我们是以建筑师为本的,再加上我们综合的素质和我们的忧患意识,就构成我们在这个市场上进行拼搏的竞争力。
  王帆叶:我们办公室里面有7面国旗,因为我们的建筑师来自7个国家。不同的人才,专业的人才,聚集在我们这里。当然,这只能说是一个特点吧。
关于做大做强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8 22: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持人:每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不一样的,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还有一个问题是,在国外来看事务所30、50个人是比较合适的,而我们现在有的事务所已经超过了200人。是不是要想一下管理和架构的问题了。大家在做大与做强、做精方面面是怎么权衡的的?
  彭 勃:我们觉得肯定大了才能强。但是还应有一个发展规划,就是到了我们这个规模以后怎么发展,下一步要注重哪些,规避哪些,加强哪些。
  王兴田:我们事务所有30人,从事务所的强来说还是要辩证地看。世界各地的事务所并不一定人多,但也有一些大的事务所有1000多人甚至是2000人。我们觉得求大不如求精,求多不如求好,只要你作品好,有市场接受就要发展。
  王帆叶:发展的问题是非常有趣的。从10个人到20个人,是翻倍的;从20几个人到50几个人也是翻倍的概念。不发展是不行的,你保持一个很小的规模,市场却是在不断变化的。我觉得这个做强做大是跳跃式的,里面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包括人员比例上的问题经常会发生。对我们事务所来说可能会埋下很多不安定的隐患。我们要有节制地发展,像刚才两位老总说的,它有瓶颈有难关。我们更多的是要把内部的关系理顺。否则的话就会失控。
  任 飞:我们企业是无限公司,目前从发展方面来讲可能是被迫发展。在目前这个状态下我们希望能把人员规模控制的精干一点。做大做精,现在企业的生存需要必须要做大;而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做精,我们的每一个建筑物每一个产品要做到非常的精,这个管理要可以跟得上。
  高 栋:做大和做强没有好坏之分,肯定有很多平凡的事务所做平凡的事情。对我们公司来讲,就是先做大再做强。我们知道,国外有很多很好的、非常棒的事务所,人却非常少。但这跟我们中国其实没有可比性。中国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措施使自己强大一些,但做建筑还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需要综合的实力。
关于困惑
  主持人:请谈谈各公司正在考虑的影响公司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吗? 高 栋:考虑的东西太多了,受到的困扰也太多了。最困扰我的问题是我希望能够找到榜样,不管是境内的还是境外的。我以前去英国考察,去香港考察他们事务所的发展,管理的模式,也是希望给中国的民营企业,为自己找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进行参考。但是还没有找到。
  周建荣:比较困惑的还是一个事务所的管理确实找不到一个模式,各式各样的矛盾集中在一起。
  任 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要做的事情很多,管理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也有一个品牌建设,如果要把这个事务所长期做下去的话,各方面的形象,包括质量如何控制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王兴田:一个事务所要创品牌的话还是靠人才。人才素质及整个业务水平的程度对于整个的作品是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困惑就是如何使人才成熟,然后多做精品。
  彭 勃:要发展肯定有困惑,我们接下来还是要稳步发展。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有一个聚集的过程,这个谈不上困惑但是一个现实问题。
  王帆叶:在发展当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很多,管理方面人才问题比较突出,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就是希望越来越走高端的市场,就是吸引高端的人才,做高端的各式各样的项目,通过良性的循环把自己公司做大做强。
  (下面请在座的提问)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19 10: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之光(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总是有榜样的。我觉得事务所不要求大,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就行。关键是人才。因为你们公司很小,所以很灵活。你的重点就是理念,不要心急图快。留住人才,氛围要好。管理上要给他们创作提供有利的条件,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把国营的学过来,也要做大做强,那可就完了。我过去也是一个院长,有时候倒会想到很多你们的长处。
关于人才
  王扶雨(当代中国建筑论坛CEO):我想请教各位老总,对于人才,你们是自己去培养还是或是直接高薪吸引过来的?
  彭 勃:人才是事务所一个时期的重点,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段,当我们没有领军人物的时候,我们确实采用了高薪聘请专家的模式,这个同志到位以后,通过他的才智,公司给他创立一个平台,组织起一支我们自己的队伍。所以是很值得的。
  薄 曦(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关于人才的问题国内的公司为什么跟国际公司不能比?国际公司如果它哪怕是一个人的公司接了一个金茂大厦可以马上有人过来,而我们就没有。第二点我们80%根据你公司的规模认定你的等级,这是一个误区,也是目前市场上一个普遍的看法。第三个就是我们公司的一个例子,近三年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当我们有100人的时候,研究生应聘的很少,大部分是三流学校的学生。当我们超过200人的时候,研究生也不是很好的学校里面来的。而去年到今年为止应聘105个,其中50%以上是高级人才。我觉得这是国内的一个人才的趋向,反映了年轻人选择职业的一个倾向性,也是我们目前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公司做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徐时杰(上海时杰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一直对事务所和企业感到很困惑。我觉得我们还不能称为是企业,企业是要讲规模。我们喜欢事务所,就是因为我们大家喜欢建筑来玩建筑。事务所转变成企业是很累的。我们就是靠每个人去创作的,我们也对走什么路的问题非常困惑。虽然政策允许我们这样做,但是市场对我们也有很大的要求,所以我们往往一谈就是谈产值,谈规模,做了以后才有这样的一个规模。我们为什么不谈建筑师的能耐。刚才谈了人才的问题,像我们这样的新型事务所,我们也是合伙人之一,是不是认为自己是人才?假如认为自己不是人才的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务所?
(下半场)
  主持人:上半场是事务所,现在在座的是有限公司,其实你们也是有很多的差别的,继续请各位自我介绍。
  龚 衍(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我们公司是1979年成立的。
  王国培(上海华东建设发展设计有限公司):我们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具有高级建筑设计资质的有限公司。
  薄 曦(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我们是1996年成立的,我是联创国际的创始人,从2003年开始我们正式申请了甲级资质。我们当时的事务所设计师是6个,有美国的客座设计师,也有大院的院长,也有深圳的个体户,也有大学老师,我们这样一个不同背景的合伙人组成的公司是非常有意思的。
  马鸿勋(上海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我们公司有180多人,公司下设事务所和两个分公司,这两个分公司是对外商成立的公司。2000年从三个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改制来的,一个是上海最早成立的“个体户”,叫“华联”。一个是部队里面的,是企业转制、军企分离的。还有就是下面的一个设计公司。就这样三个不同体制的企业,组成了这个公司。
  顾育成(上海江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我们公司是1960年成立的,改制是2002年的1月1号挂牌的,到现在是4年的时间,改制的时候120个人,发展很快,现在有200多人,应该说目前还是全民营的企业。说到民营还是有好处的。
关于机制
  主持人:刚才六家事务所的老总谈了他们的观点。你们大多是从过去的国营转成民营的,转制之后在市场上感觉有没有受歧视还是感觉市场前景更广阔了?
  龚 衍:我们从改制成民营这几年当中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公司的领导层相当注重设计人员对建筑理想的追求。还有,就是最终把这个建筑做成精品。我们院长一直是这样的追求,所以我们公司的设计人员从起初比较现实的经济利益这些概念,现在都在思考争取去做施工图,而不是玩一个方案,要把自己的作品最终以施工图来实现。
  主持人:你是负责经营的,你有没有觉得国营跟民营的变化带给你的影响?
  龚 衍:对民营企业设计公司来说,在机制上有非常大的帮助。
  王国培:我们华东设计发展有限公司是1997年是建设部批的,从改成股份制以后就是属于民营企业的。在经营上一开始这个概念还是有一些区别。但是我觉得这个概念以后会逐渐的淡化,因为里面也有杰出的人才,做出来的东西也可以在市场上叫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设计院都有自己叫得响的产品。民营企业人才机制是必须灵活的。好的人才的引进是可以带动一大批,或是带动一个企业搞活。所以人才引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才引进靠什么呢?就是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设计愿望。
  钱秉真:我们几个合伙人都是大院出来的,还有国外来的。为什么从大院出来呢?为什么现在出来创业,搞我们这样的一个设计公司?因为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
  当然大院也有它的一些优势。但是我们认为,设计行业不是说大就是好,当然能大又好是最好的,也就是一个”精“跟”大“的关系。做精是最主要的,做精的基础上再做大。如果光做大不做精的话,也是没用的。所以,我认为民营设计公司在市场竞争方面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但是整个市场上的一些限制,在许多方面还是或多或少存在,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困扰,比如说我们要参加一些竞赛、一些投标,我们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但是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阻力。 比如参加竞赛,在国外,个人也可以参加;但是我们国内的大的竞赛对我们民营设计公司还是设置了一些门槛的,是有一些先天性的障碍的。
  薄 曦:我觉得,一个企业的模式实际上跟它的公司所有人的爱好相关的。从这个层面讲,事务所没有大小好坏之分,只看你适合哪一种模式发展。我们公司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人才的发展。我们的人才知道自己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公司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模式,而是根据自己公司的决策,你觉得哪一种模式适合自己。 在上海,或是讲在全国有几千个公司,为什么你比人家跑得更快?我讲的这个更快不是一个大的方面,可能是短短的时间里面成为品牌公司,可能95%的公司是亏损的。从设计公司来讲的话,做五年的设计公司跟十年的设计公司一定是有区别的,包括管理的建立,项目的建立和品牌的建立。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觉得最头疼的,我们选择一些高端项目,因为积累不够就会受限制。上海市场门槛会越来越高,而如何跨门槛会非常的重要。如果这个门槛跨不进去,可能会永远跨不进去了。
  马鸿勋:我认为你国营的,他民营的,除了经济性质的区别,没有什么区别你说民营企业规模不做大我倒有一些想法。怎么发展这个企业,有这么多人,没有发展怎么生存。民营企业国家不会给一分钱。民营企业发不出工资借钱发工资,逼着你做,有事业心的就来,没有事业心的不要过来。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19 14: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顾育成:我们公司在嘉定,嘉定本身的项目比较多,又是一个老企业,改制成了民营以后,据客户反映改制以后服务好了,信誉度高了。应该说影响是很好的。国营跟民营的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差别。
  龚 衍:我说一个比较简单的话题,并不是说我们不讲究经济效应。在这种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下我们还是比较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确实有一个困惑。这个困惑就是说我们感觉到就是每一年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建筑设计,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量,建筑师一年下来或是几年下来,可以拿得出手的精品,实在是太少了。当然并不是建筑师本身或是单位没有这个追求,其实是一直在追求的,我们在考虑,这是不是我们国内的一些机制的问题。对建筑师可以比较好地发挥的这种机制相对来说比较差一点。所以借这个机会,希望媒体能呼吁一下。
   主持人:谢谢各位。








2005年度上海12杰出民营建筑设计企业 榜单
(排名不分先后)
• 上海三益建筑设计事务所
• 上海大境建筑设计事务所
• 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上海华东建设发展设计有限公司
• 上海江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上海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上海浚源建筑设计事务所
• 上海鸿图建筑师事务所
• 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上海雅思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日兴设计•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 都林国际设计(上海)公司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6-7-20 0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有个建筑事务所a
国和论坛是以专业提供建筑工程、金融会计、国家公务员、职业资格、学历认证、计算机及外贸等九大类100多种考试的考试资讯、考试交流、试题资料下载、考试服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最新帖子|国和论坛 ( 京ICP备12043779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2 02: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