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要建设“生态城市”或者是“环保城市”,但是“生态城市”或“环保城市”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达到了什么标准才能称之为“生态城市”或“环保城市”,这个问题并不明确。许多城市都是根据想当然的方法,甚至是按照城市某些决策者的个人意愿去搞所谓的“生态城市”、“环保城市”,其结果却常常是违背了生态和环保的科学规律,干了一些破坏“生态”、违背“环保”要求的蠢事尚不自知。
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皓博士正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她认为要提出科学的环保生态标准,首先要研究我们的城市目前存在着哪些环保问题。现在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面临着8种典型的环境问题:
一、空气污染;二、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三、土地资源的破坏,包括土地的污染和土地的水泥化、硬化;四、热岛效应带来的空气质量降低;五、噪音污染,特别是汽车增多后这种污染更趋严重,对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六、光污染,晚间的路灯和汽车车灯过亮,违反了人在晚间需要光线暗一些的生理要求;七、城市中的资源下降,本土生物物种在城市中大量减少,一些城市中曾经有过的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少,甚至正在消失;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正在消失。
这八大问题不仅存在于我国,也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面临的共性问题。西方国家这些问题出现得比较早,而且是在长时间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的。他们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不断地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我们国家则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八大问题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出现,而且来势凶猛,治理起来难度更大,所以形势更加严峻和紧迫。
现在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对生态环保城市的标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特别是掌管城市建设大权的决策者更应该如此。那种靠拍脑袋、心血来潮搞“创意”的做法,只能把事情越搞越糟。连生态环保城市的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搞出个生态环保城市呢?
李皓博士说,所谓生态环保城市的标准那就是与上面所说的那八个问题正好相反:空气好,无污染或者污染很轻;城市中的水质好,而且水位不下降,水资源有保障;土地不被污染,不出现水泥化;无明显热岛效应;噪音小;光干扰少,晚间照明光线柔和;本土生物物种保留得好,并能够与人和平相处。这就是现在国际上公认的城市环保指标。
实事求是地讲,由于过去我们对生态环保方面的无知,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走入了歧途,已经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麻烦。但李皓博士说,对于过去犯的错误我们没有必要抱怨,关键是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来挽救。她认为当务之急要做两件事:一是解决地面透水性的问题,二是增加地面的植被。其实这不是什么舶来品,我国古代搞建筑和城市建设就是这样做的。
一个城市有水则灵,水对城市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古代建筑中对于水的存储和利用是最精彩的部分,长城、故宫、王府乃至普通民居的地面铺设的都是透水性很强的材料,让雨水能够顺畅地渗透到地下去,避免蒸发和流失,由此保持了充沛的地下水。
地下水的多少对于一座城市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它滋养了地面上的植被,增加了空气的湿润度。植被多,对空气中的灰尘有很强的吸附力,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欧洲的科技人员曾作过测试: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前者植被茂密,后者没有什么植被,两相比较,后者的悬浮颗粒物是前者的10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