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9 23: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将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视觉思维称之为视觉思维的整体观,再用这样的一个观点来考察建筑学专业视觉思维训练的现状,就可发现在一般的基础教学大纲中,视觉思维的训练是分别由三门独立的课程来完成的,即素描、投形几何或制图、以及形式构成。这个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素描、画法系统和形式研究这三门课程各自的渊源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训练方式。在国内的许多学校,这三门课程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各自有其独特的领地。欲建立一个以视觉思维的整体观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我们就必须对这三个知识领域的范畴及其与视知觉训练的关系作一番简略地梳理。
(一)视觉思维的基本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在形式研究和视知觉研究之间作必要的区别,尽管两者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和微妙。《平面构成》就是形式研究之一种,它是从形式的要素及其组织方法两个方面来研究造形的规律。此类训练一般是从介绍形式的要素开始,如点、线、面等,然后介绍各种构成的方法,如渐变、旋转、重复等。尽管作者在完成这些操作时必然要动用某种视知觉的机制,但是研究的主体是形式,而非人的视知觉。视觉研究也是从形式的要素入手,但是它的目的并不是形式自身,而是我们对形式的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比如形状知觉的问题、体积知觉的问题、以及空间知觉的问题等。
视觉研究的复杂性还在于它同时涉及对形式的知觉和画面上的操作两个方面。就形式而言,其要素包括点、线、面、体、空间、质感、色彩。其中,点和线应该只是概念的和知觉的要素,因为任何落在画面上的点和线都有宽度,只是因为长宽对比的缘故而知觉为点或线。就素描而言,其要素包括点、线、面(明暗)和色彩,所谓空间、体积、光影和质感等,只是这些要素的操作在画面上创造的视觉幻象。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这些形式要素的视觉问题时要时刻注意分别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画面上的操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视觉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操作问题。我们对知觉过程特别关注,知觉其实就是一种操作,是感知的操作,主要是指视觉的观察。而视觉思维还包括其它的操作方式,如再现、表现、描述、想象、分析等。这些活动应该是由不同的视觉思维模式来完成的。就每个视觉研究的要素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操作角度来研究,比如体积的研究就可以包括体积的观察、再现、描述、想象等。当然,视觉操作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问题来研究。
(二)作为视觉思维方式的素描方法素描表现为运用绘画媒体在纸面上的操作,它的本质是视觉思维活动的外在化。研究素描就得从操作的目的性方面入手,即研究各种素描方法对于视知觉开发的不同功能。
我们平常所讲的素描主要是写实素描,强调通过对光影和材质的准确描述来再现对象。八十年代初,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素描训练课程以“设计素描”的标题被介绍给国内的设计学界,使我们初次接触到另类素描(或称为新素描)。该方法着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的理解,强调用线条刻划对象的形体结构,又称为结构素描。结构素描得以在建筑学教育中流行,是因为它针对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素描教学的改革仅止于结构素描。其实,还有其它的一些我们尚不熟悉的素描方法可以归入新素描的门下。尼库莱德斯(Kimon Nicolaides)的《本能的素描法》是新素描教学法的经典性著作。他认为学习素描的方法与稚儿呀呀学语的过程如出一辙。学习素描的要诀是首先学会观察,观察的准确性取决于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而这种对对象的深刻认识只有通过亲身的感受才能获得。在这个过程中,素描只是感受形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轮廓素描是他用来训练初学者的观察能力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强调眼睛在描绘对象表面的扫描以及手眼的协调运动。尽管线条是主要的表现手段,但它并非我们所熟悉的线描方法。线描是一种绘画的技法,轮廓素描则是一种观察方法。雕塑素描是他用来训练初学者对体积的感受能力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将雕塑家的造形活动转化为运用笔在纸面上的推拉运动。当研究对象的体积表面处于空间的纵深方向时,用笔就重,反之则轻。如此,素描的过程转化为对对象的体积和重量的一种体验。尼库莱德斯指出,在训练的初级阶段不应该触及技巧和美感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不要让那些表面的视觉现象阻碍对形式本质的观察。他认为光影就是这样的一种表象因素。所以在他的体系中,光影素描被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
爱德华兹(Betty Edwards)的《用右大脑素描》用知觉心理学的科学发现来处理素描教学这个一向是属于艺术范畴内的问题,令人耳目一新。人的左右两边大脑主管的功能各有分工,左大脑分管逻辑思维和语言,右大脑分管视觉和形象思维。她认为那些有素描困难的成年人,主要的原因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左大脑的逻辑思维不断地以先入为主的概念取代直接的观察。排除这个干扰的方法是在素描的过程中通过特别的方法切断左右大脑之间的联系,从而充分发挥右大脑的形象思维功能。素描过程不似艺术体验,更似心理学实验。典型的如负形素描,它要解决的是人们在观察对象时往往只注意形式的本身,而忽视周边空间的视觉定势,强调当图和底在特定条件下互相转换的视觉体验。这种体验应该是我们认识建筑的实体和空间关系的感性基础。
总的来说,这些新的素描方法相对于重视绘画技法的传统写实素描而言,比较强调各种视觉思维的技巧。素描的问题关键不在绘画的技巧,而在于观察的方法。观察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每一种方法针对一个视觉现象或形式要素。如有关形式结构研究的结构素描,有关形状研究的负形素描,有关手眼协调的轮廓素描,有关体量研究的雕塑素描,有关光影研究的光影素描,有关质感研究的质感素描。如此在素描和形式研究之间就建立起一个内在的联系。
在素描这个范畴内,绘画媒体和技法是与特定的素描方法相联系的。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运用绘画媒体的技法与素描方法是有区别的。技法是指运用某种绘画媒体的技巧和熟练程度,而素描方法是指借助于绘画的活动来体验和描述对象的方法。一种素描方法可以用不同的绘画媒体来完成。
(三)作为思维方式的画法系统画法系统是关于用二维图式语言来再现外部,现实世界的形式和空间关系的各种方法,它的基础是几何投形学,包含了三个主要的投形系统即正投形、平行投形和透视投形以及阴影投形。画法系统的训练是设计基础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通过《建筑制图》这门课程来完成。训练的重点放在掌握几何投形作图的技术方面,以配合建筑设计的需要。随着电脑辅助作图手段的日益普及,透视作图已经不再是困扰设计者的难事,建筑制图这门课程作为设计课程的技术支援的作用越来越弱。相对来说,在抽离了技术性的内容后,画法系统对视觉思维的重要性反而愈显突出。
杜贝瑞(Fred Dubery)和维纳兹(John Willats)在《透视和其它画法系统》一书中有关画法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的几何投形方法与人类文化历史的特定阶段的内在联系。从西方社会的发展来看,古埃及和古希腊采用的是正投形的方法,中世纪采用的是平行投形的方法,文艺复兴发展了透视投形的方法,现代艺术发展了综合的再现方法。他们更进一步指出,由儿童画研究得出的人类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画法系统再现对象的顺序,与人类历史不同阶段对特定画法系统的应用有着惊人的相似,即从正投形到平行投形,再到透视投形。从抽象的到现实的,从简单的到复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