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8 23: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未设置桥头搭板时,由于桥台和引道土体沉降差异在桥头形成一个陡坎或台阶。为了便于分析,也将工后引道土体沉降趋于稳定时的总沉降量Sa分成两个部分,即
Sa=Sb+ △S
式中,Sb一桥台基础的预期工后沉降量;
△S一桥台与引道土体之间的差异沉降值;
△S就是台背产生的台阶高度,对行车舒适性的影响很大。
三、路桥过渡段沉降病害处治的措施
台背过渡段的差异沉降是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采用相应的方法解决。
(一)台背地基处理
地基可以分为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直接放置基础的天然土层称为天然地基。如果天然地基土质过于软弱或有不良的工程地质情况,需要进行人工加固或处理后才能修筑基础,这种处理过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对于软土地基处理,目前国内已有换土法、超载预压法、排水固结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振动碎石桩法、深层搅拌桩、挤密砂桩等方法,下面介绍采用深层搅拌法加固桥头软基的方法。
深层搅拌法是用于加固饱和粘性软土地基的一种方法。深层搅拌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和瑞典分别开发的软土加固技术。目前应用最多的为粉喷桩,一般借助于压缩空气,采用专门深层搅拌机械设备,从不断回转的中心轴端向四周被搅松的土体喷出浆体或粉体固化剂(如水泥等),经叶片搅拌并吸收周围水分,在加固的深层软土中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复合地基,从而提高桥头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特别是工后沉降量),缩短固结期,提高边坡稳定性。
采用石灰粉喷桩加固软粘土,其原理与公路常用的石灰加固土基本相同。石灰与软土主要发生以下作用:石灰的吸水、发热、膨胀作用;离子交换作用;碳酸化作用(化学胶结作用)、火山灰反应以及结晶作用。这些作用使土体中水分降低、土颗粒微聚而形成较大的团粒,同时土体化学反应生成复合水化物在水中逐渐硬化而与土颗粒粘结一起从而提高了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泥搅拌桩加固软粘土地原理是在加固过程中发生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应;水泥水化生成钙离子与土粒的纳离子交换使土粒形成较大团粒。这些反应使土颗粒形成凝胶体和较大颗粒;颗粒间形成峰高状结构;生成稳定的不容于水的结晶化合物,从而提高软土强度。
一般对搅拌桩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搅拌桩的设计,包括确定桩长和选择粉体固化剂(如水泥或石灰)的掺入量;
2. 置换率和桩数的计算;
3. 桩位的平面布置;
4.下卧层地基的验算。
对于利用深层搅拌法处理台后路基时,应当特别考虑桩长及置换率。据资料表明,一般认为桩长在l0m左右比较有效,置换率以15%~25%最佳。工程中通常路中央处的桩较长,路肩处较短;在近桥台处桩长些,在一般路段处桩短些。
粉喷桩固结法适用于深层淤泥烂粘土地基,加固效果明显,工后沉降少。施工过程中路基填土速率不受限制,且无振动、无污染,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无不良影响,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应用。粉喷桩对加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软粘土效果较差;不适应在地下中含有硫酸区域内施工;冬季施工时易受气温的影响。缺点是一是造价较高,二是设计计算方法不成熟,尚待进一步完善,另外,搅拌桩的质量检测也缺少全面的规范,而且影响搅拌桩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粉体的计量问题)目前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