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9 04: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面临的很大问题是建房者对节能没有利益概念,也就是说还没能够运用价值规律作为节能的载体。我们应努力的方向为:
实行分户供热
我国普遍的福利性供热体系,只要房间太热就开窗散热,造成极大的热能浪费,而可以节能的门、窗、墙体等材料和新技术却不愿选用。而在欧美等国,早已从法律角度规范节能标准。根据芬兰的经验,不改现行房屋结构,只改变热能计量方式,即改成分户计量,就可节能30%以上。如果推行节能技术,那么节能的效果就会更加可观。
选择节能技术
一般的房子里,30%的热量从窗户跑掉了。如果选用双层玻璃,中间再充上惰性气体,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热量散发。35%热量从墙体散发,如采用隔热材料,增加保温层,节能效果就很明显。
倡导绿色智能建筑
智能化建筑首先要达到节能的标准和良好的居住舒适度,其次才是家具的智能化和安全保卫的智能化。实际上,智能化建筑不一定就是豪华的,但它必须是低能耗的。美国有些智能化建筑造价比普通建筑还低15%,因为它们追求合理的结构,讲究实用功能和外观的简洁,利用了可回收材料,而不追求豪华装饰。
使用新能源与洁净能源
可以充分利用地热泵技术,如冰岛等国家,建筑房子时先在地上打两个洞,通过电泵将地下水循环起来,为整座房子供热。惟一耗能的就是电泵。而在丹麦等国,由于地处海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条件得天独厚,使用热泵技术时结合风能与太阳能,用风能与太阳能来带动电泵就可以做到“零能耗”。
节水节材,再达到节能
实际上,多消耗材料,多消耗水,就是多消耗能源。清洁水和材料都是能源加工出来的。我国每年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商品房),还不包括农村的建筑,在城市基础设施5000亿,这些都将消耗大量的材料。如能做到节水节材,节约能源的数量将会是天文数字。
城市化模式决定能耗高低
我国在能源问题上所面临的形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几个差别:
其一,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至2001年底统计,我国探明煤炭储量1145亿吨,石油33亿吨,天然气13700亿立方米。但人口基数巨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煤炭只有55%,石油是11%,天然气仅为4%。2000年进口石油已占消费量的33%,并逐年上升;其二,我们正处于城市化高潮。全国每年约有1800万人正从农村迁往城市。每年城市里新建建筑的面积大约有10亿平方米,农村建筑也在10亿平米左右;其三,城市化高峰与机动化高潮合并。我们目前的阶段相当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时城市化与机动化叠加的情况。
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城市化的惟一选择:第一,坚持走紧凑型城市化道路。在这方面荷兰有不少成功经验,如让城市保持一定的密度,避免“郊区化”现象;第二,大城市与超大城市要有合理的空间结构。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都应采取有机疏散的发展模式,而不能“摊大饼”;第三,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再出现工作与居住明显分区的现象;第四,推广节能新理念。在城市发展中,应将生态型城市的理念包容进去,促使走上循环经济的道路,即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第五,实行最严格的城市规划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土地的利用才是合理的,也才能达到合理的能源消耗。
要想真正做到节能,就得从城市化模式这一源头做起,它相当于节能的龙头部分,发展公共交通、提倡建筑节能和使用新能源等相当于龙身、龙爪、龙尾。没有龙头,后面也都无从谈起。我们应该认识到,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决定了我们今后能否应对能源危机。
世界上从一次能源转换到有用能源的效率大约为三分之一。换言之,三分之二的能源在转换过程中损失掉了。在有用能源提供能源服务时,还会产生显著的能源损失。因此,在能源效率的改善方面,尤其在从有用能源到能源服务的转换过程中蕴藏着大量和多样的经济机会。如能提高能效,那就意味着更便宜的能源服务和更低的污染和排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