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0 01: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表一、苏州市历年城市园林绿化情况一览表:
近年来,苏州市区根据“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因地制宜地采取“全面推进,东西中联动,古城上水平,园区新区上规模”的城市绿化方针,加大加快绿化建设步伐。
②苏州园林绿化和管理的工作成绩
苏州市在“创园”中,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采取规划建绿、拆违增绿、拆房扩绿、破墙透绿、租地造绿、买地添绿和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增加绿化用地。三年来,针对古城区建筑密度大、可绿化用地少的现状,动迁居民8000余户,单位85个,拆迁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腾出土地160多万平方米,不搞楼盘搞绿化,建设公园绿地,实现了市民出行3505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的目标,满足市民休憩、晨炼和娱乐的需求,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和称赞。
传承历史文化,以保护和恢复为主,进一步完善城市人文景观建设工作。坚持古典园林保护寓于古城保护之中,按照国际标准,全面地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同时完成了29座园林、5 处园林遗址的调查、考证工作,投资1亿多元修复耦园、艺圃、曲园、鹤园、北半园、畅园、五峰园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疏浚园内河道35公里,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物6800平方米,拆除各类杆线3000多米,建成全国唯一的苏州园林档案馆,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2001年2003年三年来的绿化投入超过建国以来绿化投入的总和,共投入绿化资金31亿元(不含土地和拆迁费)。据测算,到2003年城区绿地率为32.2%,绿化覆盖率达37.1%,人均公园绿地面7.6平方米,达到了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并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第七批国家园林城市。
四、目前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①公园绿地建设特色不明显,与城市性质、地域历史文化结合不够,精品工程少。
②新建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结构简单,乔灌草比例不恰当,乡土树种开发利用不够,造成生态上的不科学性和养护管理费增高。
③园林科学研究和生产绿地规模及发展不能适应城市绿化建设,植物新种类的引种培育及试验维护作用缺乏。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方面需加大力度,以提高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④城市防护绿地系统不连续,不成规模,且树种单一,防护功能很难充分发挥。
⑤城市周边风景区及风景林地建设与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被各类开发建设占地现象时常发生。
⑥各城市分区片的绿地系统规划多方参与,导致水平参差不齐,绿地范围变动大,
统一性和延续性不够,城建过程中绿地被挤压改性易发生,影响整体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五、从长计划,全面科学发展苏州城市绿地建设
1.生态优先原则,增加生物多样性
①苏州的自然条件优厚,为丰富动植物品种创造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1000mm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88168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5公顷。其中耕地87%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蚕桑、林果等。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出产淡水鱼30 多种,长江白鲒,太湖银鱼、阳澄河大闸蟹,吴江紫须蟹等为著名特产。淡水珍珠养殖頗具规模,品质优良。
苏州市据28年的实测,年平均气温15.8℃,月平均最高温度30.3 ℃,年相对湿度为80.8%,平均风速3.4米/秒,年降水量1076.2mm,常年无霜期为248日,蒸发量1255.8mm,年平均气压1016.2hpa,年平均日照时间1983.1小时。常年夏季主要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苏州的土壤绝大部分系第四季沉积的一般性粘性土,太湖沿岸地区低山丘陵土壤,为地带性自然黄棕壤,山坞和山间开阔平原为耕作黄棕壤。丘陵山地土壤酸性PH5-5.5,古城区土壤偏碱。自然植被好的土壤含有机质4%,含氮量0.2%以上,差的有机质仅1.34%-1.73%,含氮量低于0.1%。平原农田为水稻耕填土,古城区多杂填土。
②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其中丰富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品种,构建多层次的城市植物群落是基础。采用近自然的绿化理论,通过建设各类绿地,吸引野生生物进入城市,才能建设景观优美物种多样化的稳定生态系统。
A.苏州地区植被类型与特点
苏州地处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接地带,生物气候过渡特点较为明显,受东南季风影响,温暖湿润,自然植被属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主要分布在太湖丘陵山地。
落叶阔叶树种有麻栎、栓皮栎、白栎、枫香、黄檀、山槐、黄连木、野漆树等;常绿阔叶树种有石栎、苦槠、冬青、杨梅、石楠及樟树等;灌木有檵木、乌饭树、四川山矾、栀子花等。在局部地区如光福窑上官山岭自然保护区有木荷、柃木的分布;穹隆山有紫楠、南京椴的分布。
在石灰岩丘陵山地,树种有榔榆、朴树、紫弹树、青檀、榉树等榆科树种,还有栾树、苦槠、厚壳、枳椇、梧桐、柞木等。
竹类植物多集中于南部丘陵山地,有刚竹、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