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9 23: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中关于方向的吉凶反应都始终以西南为吉,东北为凶。如《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川》:"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亡朋。"等。对其原因,历代的易学家多有争讼,实际上,这是因为周所在的西南一侧正是秦岭山地,是其逃避来自西北、东北及东部各社会压力的天然庇护所,使周有了"见机行?quot;的条件。"风水说"中对于"向"的吉凶的强调,无疑也受到周人这种独特的方向吉凶经验的影响。
蚨灾泄幕ㄐ头⒄故逼诙捞氐木肮劬椋约罢庖皇逼谀诘呐┮瞪吧缁嵘椋ü幕揪?quot;遗传"下来,与通过生物途径遗传下来的原始人的生态经验一起,构成了环境吉凶意识的深层结构。
五、"风水说"关于环境吉凶意识的解释体系
由以上讨论可知,环境的吉凶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能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民族文化发展定型阶段自然和社会经验的影响。所以,关于山水环境吉凶意识早在"风水说"产生之前就已存在,?quot;风水说"的形成应归功于对上述环境吉凶意识引入了一整套理论和技术的解释体系,而由于这一解释体系并不反映吉凶环境的功利意义和逻辑关系,从而使"风水说"带有很大的虚幻性和神秘性。
据载,"地理有书,始于划黄石(秦末汉初),续于郭璞(晋),盛于扬公(唐),厥后伪书杂出[11]"。可见,托名黄石公所写的"青囊经"可以说是最早的风水理论了,通过它可以认识"风水说"的基本解释结构。依据它的解释逻辑,阴阳二气是天地万物之源--"化始";无形之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化机";所以,通过天象地形可以求得生气,有生气则人事万物得以化生--"化成"。那么怎样通过"形"来求"气"呢,作者又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这就是"风水"。即风水之吉凶关键要看"形"是否可以"得水",是否可以"藏风",是则吉,否则凶。所以,就山地而言"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12],即使"穴"位于山脉止落之处,"穴"前之水屈曲回环,左右护山绕抱护"穴",就成为理想风水环境的模式。在此理论体系下,又通过罗盘等测量仪器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技术体系,从而使看"风水"成为一门技术,并成为部分人的谋生手段。此后,为了使自己的职业圣化,民间术士便又助"鬼神"对"风水说"大肆渲染,从而使"风水?quot;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
结 语
原始人类"满意的"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定型阶段的环境是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型,它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决定了中国人的环境吉凶意识。"风水说"建立了关于这种环境吉凶意识的解释体系,它主要从两个层次上进行了解释:"化始--化机--化成"的阴阳哲学体系和时空测量的技术体系;此外,还有一个并不属于正统"风水说"的迷信解释体系,而这些解释体系只构成了风水意识的表层结构(图5)。
目前,国内外关于"风水说"的讨论实际上多在风水意识的表层结构上进行,所以有人认为它是封建迷信的,也有人认为它是科学的。但是,正如以上所讨论的?quot;风水说"并没有对"环境现象--吉凶感应"关系的本质联系进行解释,而是进行了系统的曲解。所以,无论把这一解释体系当作迷信或科学,实际上都无助于对"风水说"所欲解决的环境与吉凶关系的研究。如果我们能深入讨论中国人环境吉凶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析"风水模式"的深层意义由此找出人与环境关系的定性和定量的规律,必将有益于建筑环境理论及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研究的发展。使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这不单是对"风水说"的研究而言的,也是对中华民族其它文化遗产的研究而言的。
参考文献:
[1]Skinner,S.1982.The living earth manual of feng shui. Routledeg &.Kegan Paul.
[2]Wheatley,P.1971.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 Aldine,Chicago.
[3]Bennett,S.J.1978.Patterns of the sky and earth: the Chinese science of applied cosmology,in:Chese science,Vol.3,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4]Forman,R.T.T.,Godron,M.1986.Landscape Ecology. John Wiley &.Sons,Inc.
[5]袁振新等,1978,云南元谋人化石产地综合研究。古人类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6]黄慰文,1984,蓝田人,中国历史的童年,中华书局。
[7]广东省博物馆,1959,广东马坝人类及其它动物化石地点调查简报。古脊椎与古人类1(2):94-96。
[8]贾兰坡,黄慰文,1984,周口店发掘记,天津科学出版社。
[9]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