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3 02: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风水说”关于环境吉凶意识的解释体系
由以上讨论可知,环境的吉凶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能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民族文化发展定型阶段自然和社会经验的影响。所以,关于山水环境吉凶意识早在“风水说”产生之前就已存在,“风水说”的形成应归功于对上述环境吉凶意识引入了一整套理论和技术的解释体系,而由于这一解释体系并不反映吉凶环境的功利意义和逻辑关系,从而使“风水说”带有很大的虚幻性和神秘性。
据载,“地理有书,始于划黄石(秦末汉初),续于郭璞(晋),盛于扬公(唐),厥后伪书杂出[11]”。可见,托名黄石公所写的“青囊经”可以说是最早的风水理论了,通过它可以认识“风水说”的基本解释结构。依据它的解释逻辑,阴阳二气是天地万物之源——“化始”;无形之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化机”;所以,通过天象地形可以求得生气,有生气则人事万物得以化生——“化成”。那么怎样通过“形”来求“气”呢,作者又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这就是“风水”。即风水之吉凶关键要看“形”是否可以“得水”,是否可以“藏风”,是则吉,否则凶。所以,就山地而言“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12],即使“穴”位于山脉止落之处,“穴”前之水屈曲回环,左右护山绕抱护“穴”,就成为理想风水环境的模式。在此理论体系下,又通过罗盘等测量仪器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技术体系,从而使看“风水”成为一门技术,并成为部分人的谋生手段。此后,为了使自己的职业圣化,民间术士便又助“鬼神”对“风水说”大肆渲染,从而使“风水”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