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2 10: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须知风水作为一个完整的专用名词,自有特定的内涵,就是《辞海》中列出的:
【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葬书》(旧本题晋郭璞撰):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师看风水,正是符合这个定义的行为,郭璞被奉为他们的祖师爷。
据报道:南京玄武湖公园大门东进百米处的山坡上,有一块上刻“郭璞仙墩”四字的大石孤立亭内。“大石所在是东晋人郭璞的衣冠冢。因他的《葬书》对风水下了最早的定义,被历代风水师尊为‘祖师’。”而这次“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的所有学员将专程来此参观,(南京“风水班”引发激辩古建筑学精华?)就表示他们承传的还是郭璞定义的风水。因此风水是什么?只能以此定义为准。但鼓吹风水是科学的大师们,恰恰是离开郭璞《葬书》中风水的定义和历史事实,自说自话。说得得严重一点,就是在偷换概念,或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在风水这个名词下塞进近代才有的科学内容,然后再用以论证中国古代的风水就是科学。
最常见的就是将风水两字拆开,诱导人们望文生义地将风水理解为风加水,混同于自然科学,误以为风水师讲的风水就是在观察研究环境,南京师范大学张栋杰教授在接受了部分南京媒体记者的采访时,说得干脆:有山有水即称为风水。然而风水能这样定义吗
为了论证风水是科学,李书有博导为“风水师”鸣不平时说:“《易传·系辞传上》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古代经典《诗经》、《尚书》中记载有周人祖先选择住所环境的记载,他们的方法包含了后来风水的辨方位、测山岗、察阴阳、观流水等主要内容。
历代王朝都很重视都城的选址、营造。比如古都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都经过‘风水大师’的选址营造。
现存有名的古村镇,如皖南徽州的西递、宏村,浙江金华兰溪的八卦奇村等,都是依风水原理选址、营造的,这些地方已成了解中国古代风水的样板。”(南大博导为“风水师”鸣不平称应纳入行业管理)
于希贤教授说:“我想问问那些说风水是迷信的人,在西方建筑理念传入中国前,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哪一个村庄,哪一个城镇不是靠风水选址?”说风水的本质是中国古代建筑选址、规划的一种经验性文化,其精华也在于此。他认为,就像炼丹术是我国化学的起源、占卜术是我国天文学的起源一样,风水学成了我国地理学的前身。
就此,我也想问问于希贤教授等说风水是科学的人,你们说风水是科学,有什么根据?
且不要说“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哪一个村庄,哪一个城镇不是靠风水选址”是不是事实,就拿古都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来,有什么历史考古材料能证明是经过“风水大师”选定和营造的呢?
你们引用最多的一个例子,周公为洛邑选址,说是用了风水理论,还配有一幅《太保相宅图》,作了形象的说明:太保受周公的委托,带领着几个人在现场勘察,一个架子上放着罗盘。这幅图在李约瑟引用后,被中外的风水研究者多次采用。按此事记于《尚书·周书·洛诰》,里面的记述很简略,就这几句:“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我不知道李、于两位怎样就能看出风水在其中起了伟大作用。
更成问题的是,这幅传播很广的《太保相宅图》,李约瑟本注明采自《钦定书经图说》,并在注释中指出“使用罗盘的事被绘入周代文字的插图中,当然是一种年代学上的错误。”可是在台湾《大地地理杂志》(1990年5月号)和英文《中国日报》(1992年4月29日)发表这幅图时,李约瑟的注释没有了。给人以风水在那时就已大行其道的印象。这里要补充一点,那篇发在《大地地理杂志》上的文章就是于希贤教授写的。
约在15年前,我在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文津街的分馆查到了《钦定书经图说》,原来是光绪二十六年二月孙家鼐等奉慈禧太后之命,为初学者编的图解读本,光绪三十一年用连史纸石印发给各学堂。这怎能作为周人在用风水选城址的证据呢!希贤教授是有学问的,而且治学严谨,但这个遗漏,不能不说是一大疏失,并被辗转引用。因为我发现,某些大谈风水者,其实自己并未看过风水书,而是靠希贤教授这样真研究做了一番的人作的介绍。
这里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按明代学者王廷相所言:“地理风水之术,三代以上原无是论”。(《王氏家藏书·雅述·下篇》,转引自范宝华:王廷相的鬼神思想――兼评《中国儒教史》的相关论述)
在周朝,按《周礼》的规定,人死后是要是按照等级秩序,在规定的墓园里安葬。个人不可能去找风水先生看风水自选墓地的,(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
那证据来,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偷梁换柱的东西,没有一点逻辑性。能经得起推敲吗?科学是扎扎实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在这个栏目发表东西,先生要有点科学头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