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5 0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避免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继续使用的场所遭受不适当的改变成破坏。进
而言之,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当地居民以及他们生活方式的稳定性,
也就是要防止社会生活的过度变迁。
对保护的认识,是将保护作为认识城市以及规划设计的观念、尺度,
进行规划的手段、方法、以及规划目标要达到的历史、自然、生态的综
合效果。保护是观念、是手段、也是目标。整合性保护(integrated
PrservatiON)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内的文物古迹保护,还应包含一般
城镇历史地段等历史环境的保护,文化生态的保护,地方特色和场所精
神的保护。
(六)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街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历史街区(10公顷以下)、中型历史
街区(10~30公顷)、大型历史街区(30公顷以上)。
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应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要保护历史性建、构筑物及其风貌特征和历史环境,
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各类历史街区的划定,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制
定的原则,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历史风貌的保存状态、历史沿革、地形地
貌等环境状况、现状和规划的道路格局以及景观视觉效果等各项因素。
一般情况下,历史街区的用地范围应比较完整。
确定历史街区保护范围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应依据以下原则:历史
景观特征及期史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连续性;街区
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历史风貌评价必须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察现场踏勘的情况
和各类历史建筑的保存状况,从建筑外观及景观连续性方面进行评价.
一殷分为:完好、一般、差三级。
参照建设部对房屋结构质量的分类要求,一般分为三类:一类为好
房;工类为一般破损,结构尚安全但需大修;三类为严重破损和危险房
屋。
建筑类型分析可按建筑年代、建筑风格(传统建筑、西洋建筑等)、
外观形式(坡顶、平顶;四合院、独立式等)、功能特征(寺庙、民居
等)。
根据历史建筑的类型、保存状况的提出保护、利用和更新改造的对
策与方式,一般情况下可按保存修缮、整治改造、拆出新建三类控制。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依据历史街区内文物古迹、传统民居或历史建
筑的建筑层数和高度确定街区的基本高度,新建、改建建筑的高度不应
超出此次基本高度。考虑城市景观、街景、对景等环境景观的协调问题,
应划定视线走廊(视廊),加大建筑高度控制的力度。
街区内的道路交通设施、工程基础设施等一般应满足有关规范和技
术规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虎历史街区的特殊性和维护历史格局形态,因
地制宜的加以改进。
保护规划设计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规划成果应清晰、准确、完整,同类图纸规格应尽量统一。
规划文本:表述规划意图、目标和对规划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
求,文本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
容:
(1)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评述;
(2)历史街区保护原则;
(3)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包括功能改善、用地调整、空间形态或
景观控制等;
(4)明确位于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地方民居的保护
要求,确定对它们进行修缮、加固、整治的有关技术规定;
(5)对重要历史文化遣存修缮、利用和展示的规划设计;
(6)重点保护、整治历史建筑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
(7)规划实施步骤与日常管理措施。
规划图纸:用图象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主要图纸包括:
(1)位量图,表明历史街区在城镇中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
(2)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历史建构(筑)分布图。
(3)现状类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表明自然地形地貌、道
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产
权、屋顶平面等。
(4)风貌评价分析图、建筑类型分析图。
(5)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总图,比例尺1/500~1/2000,图中标绘各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位置、范围和其它保护措
施要求。
(6)保护、利用、改造方式规划图,用地调整规划图,交通组织规
划图,工程管线综合图等。
(7)重点保护、整治建筑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图,屋顶平面规划图,
街道景观整治规划图,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图等。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
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