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2 15: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排各类用地;重点确定城镇规模控制指标,落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重要土地用途区的布局;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规划的要求和本地土地利用特点,分解落实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划分土地用途区,重点划定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和农业用地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按县级规划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特点,将各类用地指标、规模和布局落实到地块,并将农田保护、村镇建设、土地整理等规划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
国家、省级、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分析,确定土地利用长远规划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编制规划供选方案进行可行性的分析比较,并拟定实施措施。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任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的分阶段任务;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安排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析乡域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明落实县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土地用途区的途径和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镇体系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内容,对土地利用规划起着指导作用,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宏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建立耕地保护观念,珍惜和节约土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重视城镇发展的用地需要,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5.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环境保护规划是用以指导和规范环境保护行为,有效地实行预期环境目标的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环境污染防治,即进行环境背景调查、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综合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应控制的主要污染因素,最后提出对策。
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实现总体规划中规定的近、远期环境要求和各项指标为目标,并与各项专项规划相协调。城市规划要确立环境保护观念,提出各规划期限内对城市的环境要求。各项专项规划要与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并在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中安排和预留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项设施的用地。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
“注册规划师知识辅导讲座”(第四讲)
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1.1 自然条件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工程地质 。一是土质与地基承载力。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二是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平原和低丘地带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