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呼和浩特大召寺 (内蒙古佛教协会所在地)
大召寺位於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蒙古俗语为“伊克昭”,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後改为“无量寺”。已有四百馀年历史,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 明万历六年(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迎接西藏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於青海地方,许愿在呼和浩特将“生灵依庇昭释迦牟尼像用宝石金银庄严”,从这时候起便开始兴建大召,第二年建成,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银释迦牟尼像,亦名“银佛寺”。 万历十四年(1586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来到呼和浩特,亲临大召,主持了银佛“开光法会”,从此大召成为蒙古地区有名的寺院,蒙古各部纷纷派人到呼和浩特顶礼膜拜,请僧取经,如1586年漠北喀尔喀蒙古所建的额尔召尼召,就是采用呼和浩特大召的图纸。 崇祯五年(1632年),後金汗皇太极追击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到达呼和浩特,後金统治者为了安定蒙古人心,宣布:“归化城格根汗庙(即大召)理宜虔奉,毋许拆毁;如有擅敢拆毁,并擅取器物者,我兵即已经此,岂有不再至之理?察出,决不轻贷”(《清太宗实录》卷十二)。於是呼和浩特的喇嘛们投降了後金。 1640年,皇太极命令重和扩建大召,完工後,皇太极赐给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汉名“弘慈寺”改为“无量寺”。这是今天的大召汉名“无量寺”的起源。清顺治九年(1652年),西藏达赖五世路过呼和浩特,驻锡於大召,至今大召内还供有达赖五世的铜像。 清朝的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印务处开设在大召。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任命内齐托因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并将大召印玺交付给他。内齐托因二世呈请康熙帝,动用自己的庙仓财产葺大召。当时因大召年久失,琉璃瓦俱已破损不堪。蒙文《内齐托因二世传》记载:“当时葺所用琉璃瓦价格昂贵,每块按三钱计算,计用白银五千两。”竣工後,清廷用黄金铸造“皇帝万岁”牌位,交给大召供奉,今天
1157517100485.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