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9 23: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雍和宫出来,我们走进了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去感受北京那特有的“年”味。
旧时庙会是结合佛,道两教的宗教节日而开放的,人们到庙里去,主要是为了进香,求福祈祥。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这种商品交易又成为定期的“庙会”。人们逛“庙会”除了进香,往往主要是买些土特产和日用百货,顺便看看小戏和杂耍,进行娱乐。
庙会多在春节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间工艺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秧歌、高跷、旱船、舞狮,一队一队检阅式的走过你的面前;玩钢叉、弄虎棍、打锣鼓,一圈一圈展览式的让你欣赏。更有舞“中幡”者,将一面缎质红旗系在7米长、碗口粗的竹竿上,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臂、一会儿用嘴、一会儿用额,抛起又接住,十分惊险。除看之外,你也可以涂脂抹粉,穿上中国古装,加入到狂欢的行列,向游人们表演你的绝活。
老北京的庙会“老”到什么份儿上?大概要从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的京城名刹护国寺庙会算起。到了明清两代,北京以东西二庙的庙会最为鼎盛,“西庙”即是护国寺,“东庙”则是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隆福寺。自正月开始,每月的七、八两日,西庙开庙;九、十两日东庙开庙。及至清末民初,北京的庙会文化愈显昌隆,当时影响较大的庙会还有厂甸庙会、隆福寺庙会、白塔寺庙会、白云观庙会、妙峰山进香庙会等,遍及城内外。
现如今,春节逛庙会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了,只是作为节日的一种休闲娱乐。尽管如此,北京的庙会仍然显的弥足珍贵,它既能让人们在这个喧嚣沸腾的都市里,有那么两、三天的时间,忘记竞争与压力,做一个简单的看客。还能从中找回一些残留的天桥绝活、民俗彩车、小吃和吆喝的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