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建筑概况
三国建立后,经济有所恢复。魏的国力最强,先后兴建邺、许昌、洛阳三个都城及宫殿。其中洛阳在东汉旧址上重建,将东汉时南北两宫改为只有一个北宫,加强了宫前主街的纵深长度,这些为以后的都城建设所遵循。它创建的宫殿中,主殿太极殿与东堂、西堂并列的布局,也沿用了三百年之久。魏在都城宫室上的创新,对后世颇有影响。吴和汉(蜀汉)是小国,在都城、宫室方面无重大建设。
南北朝时,在都城宫室上都有巨大变化,梁时的建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北朝的北魏为与南朝抗衡,公元493年由北方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至中原的洛阳,大力推行汉化,在重建的洛阳城外发展出方格网街道的外郭,开中国城市布局的新局面,为隋唐长安城的前奏。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寺院佛塔时有兴建。两晋十六国时,战乱残酷,人民苦难,佛教遂得到巨大的发展,到社会安定、经济有所发展时,南北双方都大兴修佛寺建佛塔之风。大建寺塔和修都城宫殿一样,对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南朝寺塔建造对木结构发展作用尤大,对摆脱汉以来宫室建筑中国和混合结构残余,向全木构架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邺城
魏建国前以邺为政治中心。它平面为横长矩形,东西宽2400米,南北长1700米,城墙土筑,基宽15~18米。城有七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东西面各一门。东西门相对的大道分全城为南北两半。南部被南墙城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城之北半部被自北墙东偏门内的南北街分为二区,东区是贵族居住区,西区是宫殿区。宫殿区占全城四分之一以上,北、西两面倚城墙,推想应是东汉时子城所在。自南城中门有南北街北抵宫门,遥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在这条街两侧建主要官署。经曹操改建,邺城发展为宫殿在北,市里在南,自城南正门有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形成全城中轴线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的新模式。
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
1,司马门 2,显阳门 3,宣阳门 4,升贤门 5,听政殿门 6,听政殿 7,温室 8,鸣鹤堂 9,木兰坊 10,楸梓坊 11,南止车门 12,延秋门 13,长春门 14,端门 15,文昌殿 16,大理寺 17,宫内大社 18,郎中令府 19,相国府 20,奉常寺 21,大农寺 22,御史大夫府 23,少府倾寺
1162203271818.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