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0 19: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城墙的修筑,明朝是个重要的年份。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祖缘认为,这个时期的广州城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东至大东门(今越秀路),西至西濠(今人民路),北包越秀山,南至“海边”(今一德路至新河浦涌),并扩大了西关十八甫商业区。
洪武元年(1368年),当朱元璋刚刚派兵进入广东之时,广州仍是宋代沿用下来的中城、东城和子城格局,因为三城没有连为一体,交通大受限制,“旧城低隘”,很有必要进行改造。明军进入广州之后,征南将军廖永忠就“治城浚隍”,将广州城修葺一番。
洪武二年,广东置行省。首任广东行省参知政事周祯在“百务草创”中很注重城建工作,把“开设城池,或招复流民,或抚绥新集”作为地方官员的首要任务,并以此“核其功能”。而城市的修葺、改造、扩建多由都指挥使和卫所官员负责。如潮州府城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指挥俞良辅在原来东城的基础上,开拓西南面,用石垒砌成墙,成为完整的石城,“高厚坚致”。又如南雄府城,洪武初,镇守指挥王玙将“岁久而圯”的府城进行重修。再如韶州府城、廉州府城亦于洪武三年重修增筑。广州既是府城更是省会所在地,自然特别引起官员们的重视。
广州城第一次较重要的工程发生在洪武三年,宋代遗留下来的三城格局,终于连为一城。由于原三城的“濠池可以填淤部分,有利沟通。而四周濠池又可连成一起”。
洪武十一年至十三年(1378~1380年),广州又进行一次大的扩建,“拓北城八百余丈”,把越秀山包括在城内,并在越秀山建五层楼(亦称镇海楼),“为会城壮观”。
经过洪武年间的改造扩建,广州“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计一十五万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为门七;曰正北,稍东曰小北,曰正东,曰正西,曰正南,稍东曰定海,西曰归德。城门楼七,敌楼七,警铺九十七,雉堞一万七百。城东西之外,因旧浚池,周二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