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篇论文,挺不错,转过来了。
中国传统建筑是“非艺术”和“非进化”的吗? 王鲁民
--------------------------------------------------------------------------------
“着魅”与“祛魅”
——弗莱彻的“建筑之树”与中国传统建筑历史的叙述
【摘要】所谓弗莱彻(Banister Flecher)的“建筑之树”,包含着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非主流的”“非艺术的”和“非进化的”三个层次的判断,其中“非进化”的判断是长期困扰且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叙述的难题。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在对于该难题的正面回答上遇到的困难,证明了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文化霸权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上的深入影响,事实要求我们直面中国传统建筑史料,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本性。文章提出如无“内在”的革命或重大的外来影响,任何民族的建筑的发展与变迁,都是在由特定的文化体系对于建筑的核心价值的认定,针对这个核心价值的初始应对格局形成的框架和边界中进行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性质和其变迁格局的看法,并期望通过相关的努力使得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更加有机地成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筑之树” 西方中心主义 正面回应 持续进化
Abstract: In fact, the Banister Flecher’s "the tree of architecture" means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non- mainstream ", "non- artistic" and "non-progress". The judgment of "non-progress" continuously disturbed the reciting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nightmare of "the tree of architecture", we must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We also must get down to facts to rebuild the framework of apprehen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 "The tree of architecture"; Western Centralism; React Directly; Continuously Progress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面前陷于被动,处于被西洋列强宰割的地位,中国文化也逐渐地被西洋学者视为衰老停滞的文化而被轻视与低估,这当然包括建筑在内。如果说英国人弗格生(James Fergusson)在《印度及东方建筑史》(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中轻率地说:“中国无哲学,无文学,无艺术。建筑中无艺术价值,只可视为一种工业耳。此种工业,极低级而不合理,类于儿戏”并未引起中国人持续的关注的话,那么,另一个英国人弗莱彻对于中国建筑的评价和论述,却给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带来了长期的困扰并深刻地影响着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历史的叙述。在《比较建筑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的末章,弗莱彻把中国建筑、日本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以及印度建筑列在“非历史建筑”之列,并且十分具体地指说中国建筑“千篇一律,自太古以至今日,毫无进步,只为一种工业,不能认为艺术” [1]。在1905年出版的该书的第五版上,弗莱彻又发表了著名的“建筑之树”(The Tree of Architecture)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以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弗莱彻对于中国和日本古典建筑性质与价值的理解与判断(图1)[2]。
结合弗莱彻的论述与“建筑之树”,我们可以看出弗莱彻对于中国古典建筑(乃至日本古典建筑)的性质与价值的判断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一) 中国传统建筑“是非历史的” 。当然结合“建筑之树”的图像看,经过修正的“非历史”概念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作任何进化的,而是说中国建筑在整体上进化到一定程度后未能持续地进化而处于停滞的状态。
(二) 中国建筑千篇一律,缺乏艺术价值。
(三) 中国传统建筑与当今世界建筑主流是隔膜的。
1191844282649.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