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和朋友春节前相约到太湖边去转转,西山去的次数几乎数不清了,所以这次没去西山,就往光福方向去了。行途中并未定下目的地,到光福后只管沿着太湖岸边行车。途中数次停车观景,又去了一个不知名的山间小寺庙。还都拍了些照片。
一路行去,不觉驶进一条颇为静幽的公路。越往前开,进入视野的湖面逾阔,再往前,发现路的尽头就在湖边,正奇怪怎么回有这么一条死路,下车四顾,才看到一边有条登山的小道,路口石壁上有字:南山公园。
当时还不知道南山是蟠螭山的俗称,更不知道蟠螭山因其状如无角的蟠龙而得名。当时沿山径逐步攀登,半山小憩,见一 、二名僧人正在山腰树枝上挂着红灯笼,估计山上有寺院。驻足放眼,湖光山色,水天相接。虽是冬天,但山坡上松青柏绿,依然有几分郁葱之感。接近山顶,路边看到好几座高僧涅磐后的坟茔。再往上, 树木掩映中,隐隐有黄墙飞檐一角。转个弯后,上行二、三十个台阶。便到了寺院门口了。
寺院清净,几乎无游客,门楣上有额书“石壁精舍”。门口一老太告知进门须付门票2元,欣然应允。进门见一小庭,有一 黄墙门楼,门楼上书有“永慧禅寺”。寺院座背山临湖,地处僻静,真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看了刻在一块石碑上的介绍才知:石壁精舍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据原《光福志》载:“明隆庆三年(1569)僧憨山复创”。相传为憨山大师结茅之地。清道光中重建。寺内殿宇二十多间。整座寺庙因高而低顺山势而筑,山门造型朴实如便家。入门东折方可进殿,颇合“山居僻其门径”的画理。山门左右、壁内分别嵌有明王稚登隶书《石壁轩》,及清嘉庆二年(1797)慈鹤撰书的《重建蟠螭山石壁记有序》碑石两块,记载着这座寺庙的历史。寺内现有天王殿、韦陀殿、西方殿。1996年,自筹资金,引水上山并通了电。1998年,在天王殿左侧,新建藏经楼一座。
在寺内四处走了走,有几个小和尚正在搞清洁工作,几乎没有人来理会我们这两个游客。石壁精舍后院内,山岩峭壁陡直,似刀削的石壁高出地面八九米,壁上布满名公巨卿、文人墨客的题咏、游记,此乃著名的蟠螭山摩崖石刻二十六方。在摩崖石刻前,既然看到一棵枝干似乎已经枯萎的小石榴树上,居然挂着两只红红的石榴,煞是可爱。
第一次去,事先对该寺院一无所知,待回家后查了资料,才知道摩崖石刻的壁岩间有一株千年的古石楠树,院内另有号称宫庭宝物的镶金碧玉竹,都没有看到。当时只顾享受了一把这寺院中的幽静和淡雅。
归家途中,本拟等看落日熔金,不料眼看夕阳渐西的时分,起了云层,慢慢地把太阳遮了个严严实实。无奈中只好带着一丝遗憾归去。
1196578409625.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