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9 19: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殿北侧碑廊内陈列传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涩势康酒,奔放淋漓。丞相撰词,名将手书,实为难得。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大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大殿南有古揪、银杏和千年古柏,虬枝茂叶,苍老挺秀,似巨人守卫大殿。
绕过大殿拾阶而上,进人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柯,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一座八角攒尖式建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草庐为茅草覆顶,内有八阵图,回廊相衔,砖木结构,古朴简陋。清姚《草庐题壁》诗云:“丞相祠堂里有草庐,绕檐栝杉意萧疏。”店内及门额悬挂光绪年间南阳知府傅风飓、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及郭沫若先生所书“南阳诸葛庐”、“诸葛庐”和“诸葛草庐”匾,书法各具特色。
庐内竖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碑阳刻“汉诸葛孔明旧庐”七字,碑阴篆刻“旧庐指道”云:“诸葛先生旧庐在今府城西南五里,去适襄邓官路之南二百三十步……”言明诸葛亮躬耕旧庐所在。草庐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坐店之中可近观四周景致,正如古人所谓“身居一庐八面景”。龙岗十景中之八景: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如众星拱月。这些景点虽同置一院,但无拥塞局促之感,碑廊相连,错落相间,互为对景,形成丽怡静的环境,步移景异,使游人流连不尽。据碑文载,罗景复建龙岗十景耗资甚巨,仅所谓捐金即达二千六百余两。
古柏亭位于茅庐左侧,此处原为一棵参天古柏,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植,后人借古柏喻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建亭纪念。“古柏亭”三字为清咸丰寅(1854年)南阳知府钮雷所书,古拙苍劲,入木三分。古柏亭为单膻歇山式建筑,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亭左右出 栏,前筑月台。亭内后壁为清咸丰年间知府顾嘉蘅立《真儒仪像几番钦》碑。旁立顾嘉蘅所书《杜工部古柏行》碑。亭周围古柏林立,树龄最大者八百又九。青人杨铸有诗赞之:“老柏参天几百寻,至今亭畔叶森森。”
野云庵,又名“野轩庵”,建于茅庐右侧,是诸葛亮与友人聚会的地方。面阔一间,进深两间,砖雕门楼,三楼五脊,三楼嵌石刻题额“野云庵”,次楼嵌松鹤图、松鹿圈砖雕,颇为生动。后寨目清代碑刻字屏四扇,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漠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
半月台,位于茅庐右后侧,传为诸葛亮夜观天象的地方,台式建筑砖石结构,平面为正方形,高约数丈,沿梯道可盘旋而上,上有砖墙花样平台,凭栏可望远观天。清人有诗赞之:“汉月镂空昭碧天,凭高一望净寒烟,山围水匝林稍见,待酌流霞候月圆。”台正面为半圆形砖券门,上嵌顾嘉蘅所书“半月台”三字,旁饰半月图案,两侧刻联:“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老龙洞位于半月台下寓意诸葛亮为千古人龙,洞内幽玄诡秘,内壁嵌石雕龙头,造型生动浑厚。
躬耕亭,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存放农具的地方。筑于茅庐左后侧。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梁柱、椽等均用原木粗制而成,后壁置一石刻碑楼,壁上嵌线刻武侯立像碑。此像虽立于清代,但草稿则参自清以前皇宫中的“南熏殿本”。武侯像线条简练流畅,画风朴实,物侯身着长袍,头梳卧云髻,便装素裹,似有仙道隐者气度。躬耕亭古朴简陋,没有任何自我炫耀和浮饰附雕,但显布衣孔明躬耕陇亩的田园淳朴之风。
出茅庐,见精致石券拱桥,轻若飞虹。即“小虹桥”,桥下碧藻红鱼,水清可见。再进,一玲珑假山兀自突起,打破了园内规整平面,增加了园景的层次变化和高低起伏。“抱膝石”和“梁父岩”隐于假山丛石之中。《三国志·诸葛亮传》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梁父吟为诸葛亮家乡山东的一种古谣。立梁父岩上遥想孔明当年在溶溶月光之下,风送花香之中,或抱膝长咏“梁父吟”,或思兴国扶汉之策。何等富有诗意。
越假山,迎面便是宁远楼,又名清风楼。它坐落在中轴线末端,为祠庙最高建筑,传为诸葛亮寓居南阳时书斋旧址。“宁远楼”字匾位于正脊中间麒麟座上,匾额由康熙超进士、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鹏翮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题写。楼面阔五间,宽17.6米,进深四间12.2米,高10.5米。下有回廊,门额为清嘉庆十四年南阳知府张传金所题“万古云霄”匾。“万古云霄”源自杜甫《咏怀古迹》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册,万古云霄一羽毛。”门柱悬挂清赵藩撰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楼上置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神态潇洒,安然自若。两侧为阁楼登高远眺,清风徐来,白水飞虹,紫山耸秀,四方圣景一览无余。
武侯祠南路入院门即卧龙道院,旧时为道人居住之所,二进四合院落,院内有隋以来宗教造像十余尊,翠竹、枇杷、玉兰等点缀院内,环境颇幽,现辟为南阳市博物馆陈列展室。其后为后花园,传诸葛亮闲时在此莳花置卉、采桑种茶。清舒位《卧龙岗作》:“成都有桑八百株,不及南阳手自耕。”后花园布局在平淡中蕴含舒坦活泼,虽不刻意追求山奇水奥,但松杉亭立,桑桂扶疏,配以牡丹、梅花、迎春、荷花、紫薇等四季花卉,花繁叶茂,颇有动人之处。现为游人品茗憩息的理想场所。
武侯祠北路入垂花门即三顾祠院。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垂花门为单檐悬山式建筑,雕梁画栋,前后檐下倒垂花蕾。门额“三顾祠”匾为今人卢嘉锡所书,门柱悬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三顾祠院翠柏挺立,绿草如茵,庭院宏敞幽深。四周围墙嵌满碑刻,有“碑墙”之称。过射圃亭,正前方展现一座硬山建筑。即关张殿。殿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廊。殿内立关羽张飞帖金塑像。关羽赤面凤眼,镁髯垂胸,雄姿威风,若帝若神;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黄额虎须。关羽(?-219年),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封蜀汉寿亭侯;张飞(?-221年),字益德,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谥为桓侯。二人皆三国时期赫赫名将,时人称誉“万人之敌”的猛将,所以匾额上写着四个大字“目无魏吴”。
“三顾堂”位于关张殿后,是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对话的纪念性建筑,初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咸丰年间知府顾嘉蘅重建。匾额为康熙年间知府罗景所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木步架与硬山砖墙组合,古朴素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其前出廊。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人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再现了备亮一番晤对纵论天下的情景。明陈正伦《卧龙岗》诗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据雄"。三顾晤对可谓历史性的会谈。
与三顾祠相对,卧龙潭东,一垅土冈横卧潭东侧,岗岭林木茂密,郁郁葱葱,“澹宁读书台”掩映其中。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澹宁即取此语。传说诸葛亮经常在此读书,“旨寻六家业窥五际,内学七纬旁通三微。”书台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前出月台,环境幽静,给人以泊宁静之感。“书台夕照”为龙岗胜景,由此西望物侯祠,视野开阔,亭台楼殿掩映于丛林树石潭水间,与夕阳余辉相映成趣,正如明陈洪谟诗赞:“半亩青松巢水鹤,一帘斜日贯晴虹。”
“澹宁”书台北侧岗埠之下一组古朴典雅的建筑即卧龙书院,也称“诸葛书院”。诸葛亮足智多谋,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精神,历代敬仰,建此书院以布教化。清朱璘《重修诸葛书院》诗“潜见随时观物理,身心得力教儿孙”即此意。有元以来,书院为武侯祠重要组成部分,学庙浑然一体。书院始建年代可上溯至宋,宋人宋祁《孔明书台》云:“君不见孔明书院遗庙旁,古书不见台荒凉。”据武侯祠遗碑元翰林院学士承旨程巨夫《敕赐南阳诸葛书院》碑载,元至大二年(1309年)“建学庙即尊祀之”,计“静成”、“明志”、“广才”等庐舍四十六间,学田余顷,并设官养土。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官府鸠工重修,饰圣哲遗像,制祭器百件。明清时期书院屡有修葺。康熙二十一年巡抚阎兴邦、知府朱璘重修书院,配祀三国名士名将。康熙五十一年知府罗景迁建书院于现址并以“卧龙”名之,书院再臻隆盛。书院现存山长署、诸生斋等四十间,均为硬山砖木结构。
龙岗之巅距祠院主体建筑十米处有一造型玲珑,俊雅秀丽的七级古塔,即龙角塔。清咸丰年间,南阳天灾人祸重重,为确保龙岗隐圣风水,知府顾嘉蘅倡建此塔。塔为六角形重檐式实心结构,青石基座,高11米。第三层有镌刻在汉白玉石板上的“奎屡联斗牛”五个遒劲大字。一二四层砖刻人物、动物、仙人等图案,雕刻精细,逼真传神,塔顶刹下六角各伸一青石龙头,龙口衔一铁环,风动悦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