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南阳古建筑旅游(地上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运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营造的生产、生活场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意识水平,是人类文化的物质结晶。古代建筑包括宫殿、坛庙、陵墓、雕塑等,它们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不仅是建筑、考古、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地 上 建 筑
南阳的古代建筑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南阳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南阳古代优秀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寺庙祠观等,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闪烁在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宝库之中,成为人类古代建筑中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一、 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
南阳府衙坐落于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历经元、明、清共199任知府。现存房屋150余间,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36000平方米,是我国惟 一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府衙门现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布局多路,院落数进。中轴线两侧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后寝。单檐硬山式建筑。它是清代全国215个知府衙门中目前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惟一府级官署衙门。府衙的照壁呈凹形,高5米,宽22.5米,用青砖砌成,砖上有“南阳府城”、“南阳府”砖铭。照壁前左、右两侧现有召父、杜母坊遗址,是为纪念两汉时治南阳政绩卓著的两位贤太守召信臣、杜诗而建的。大门前筑女儿墙,两侧是八字墙,墙体内各镶石碑4通。进入面阔3间、进深2间的拱券式的大门,便是仪门。仪门形制同大门,惟前坡内侧檐部采用木构卷棚。仪门为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内。嘉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也要大开仪门。仪门之后便是大堂,它面阔5间,进深3间,是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也是第三进院落。檐下置斗拱,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明亮宽敞。大堂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及其他仪仗等。大堂之后的二堂是府衙长官处理一般公务的地方,有庄重威严的气氛。穿过二堂大门20米便是三堂,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公务及宴居的地方。堂后为府衙花园——一泓池水,明静清澈,山石玲珑,树木青葱,奇花异草,争芳斗艳,为知府及家眷的休憩场所。
南阳知府衙门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现存建筑就是一个历史档案馆,它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建筑艺术价值。
二、 内乡县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
内乡县衙位于内乡县城东大街。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内乡县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1984年被批准为国内惟一的县衙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外博物馆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作“华夏之最”,“中华独绝”,“天下第一衙”。
县衙坐北面南,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整个县衙建筑,布局对称、合理、紧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浑然一体,具有我国南北方古建筑文化艺术风格,是迄今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
进入县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群,正中有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叫“(犭贪)”,主要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照壁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面南书“菊潭古治”,面北书“宣化”二字,是知县每月的初一、十五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百米甬道的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西梢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县衙的严肃性。进入大门,就能看到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膳馆和国内仅存的清代监狱。
过了仪门,是高大壮观的县衙大堂。大堂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建筑面积230平方米,堂前有宽阔的月台,堂内雕梁画栋,彩绘清晰美观。堂中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内有三尺公案,上面放着文房四宝及红绿头案签,红签为刑签,是下令动刑的,绿签为捕签,是下令捕人的。正面屏风上绘着海水朝日图,寓意是为官者要清似海水,明如日光。上面还画有明白鹏鸟,它是正五品官的标志。暖阁两侧分置仗、刀、枪、剑、戟、刑具等,也为知县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暖阁中间的八卦图,精致优美,周围的36只白鹤栩栩如生,欲展翅飞翔。两块跪石上留下的跪坑格外引人注目,它体现了封建时代的威严和等级。大堂前甬道的两侧,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刑、工房,是旧时衙门的职能办事机构。大堂东边为县丞衙,西边为主簿衙。
穿过屏门,即为二堂,是知县预审、初审和调处息讼一般案件的地方。二堂左右列的是县官审案时所用的刑具。东边是笞和杖,又称为板子,其中黑红各半的是水火杖,黑色象征水,红色象征火,寓意是罪犯的行为和国家的法律犹如水火互不相容。笞杖在打时轻重不一,笞是从一十到五十大板,杖是从六十到一百大板。西侧的刑具,墙上所挂的是拶子,是审讯女犯时所用的夹手指刑具。下面靠墙的是夹棍,它主要是由中间的三根木头做成,俗称“三木之刑”,是在审理人命盗案时对证据确凿而拒不认罪的人使用。
过二堂就是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和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一些涉及机密和不宜公开的隐私案件也在此审理。三堂的内部格局与大堂、二堂迥然不同,东边两间为接待室,西边两间为知县的起居室和更衣室。它左右两边是东西花厅院,是知县及其眷属居住的地方。后面为县衙的后花园,供知县赏心悦目及回避政事的地方。
县衙所有建筑物前的匾额、楹联以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堂前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许多党政领导看到这副对联都深有感触,李铁映挥笔题写此联留存县衙,朱镕基对这幅楹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ZM-J在视察河南时,得知此联,引起了特别注意,要求中央办公厅核查此联的出处。可见此联已成为警世名言。
三、 社旗山陕会馆——中国木雕石刻工艺精湛的古建筑群
山陕会馆位于社旗县城中心,为清代山西、陕西在赊旗店的商贾集资兴建,作为他们同乡集会的场所,故名山陕同乡会馆。会馆“春秋楼”内泥塑关羽坐像,并有监、官、僧、道像,会馆亦称“山陕庙”。道光年间曾改称“鼎元社”,1923年复称“山陕会馆”。
会馆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7750平方米,地面全部用一尺见方的青白石板铺砌,现存殿、堂、楼、阁及各种建筑130余间。主体建筑由琉璃大照壁、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楼四部分组成,自南向北呈现中轴线式分布。前为琉璃照壁、铁旗杆、东西辕门和东西马厩,其后为悬鉴楼、钟鼓楼、东西廊房,再后为大拜殿、药王殿、马王殿,最后为春秋楼。布局严整,庄严肃穆。除后部“春秋楼”被毁外,其余保存尚好,是河南省古建筑中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阳市面积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会馆的前部是巨大而又华丽的“二龙戏珠”浮雕照壁,高20米,宽13米,仿北京“九龙壁”建造,用彩釉陶瓷大方砖砌成,透花雕龙,图案精巧,构图艺术,金碧辉煌。悬鉴楼,又名“八卦楼”,为会馆之戏楼。楼高30米,面阔17米,进深20米,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重檐歇山式建筑,上下三层;环楼上下,均有木、石雕刻;戗脊上饰以人物走兽,雕工精细,玲珑奇观。楼两侧有钟、鼓二楼作陪衬。钟、鼓二楼皆用16根木柱支撑,东楼悬大钟,西楼悬大鼓。钟、鼓楼两侧,有东西辕门和马厩。大拜殿为会馆的中心,楼高34米,面阔23米,进深45米,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大殿建在高台之上,为重檐庑殿式建筑。后殿原有“暖阁”,内有关羽牌位。前殿为宴会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檐下木刻“西游记”、“封神榜”等图案,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殿前两侧,各有大石雕,高五余尺,采用浅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雕法。右壁石刻“渔樵耕读”,有山水亭台、人物、鸟兽,雕琢精细,布局严谨;左壁石刻“十八学士朝瀛洲”,雕造工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殿下所筑高台,约四米余,砖、石包砌,围以石栏,中立一石雕牌坊,精雕细镂“金龙缠玉柱”、“文武狮子”、“八爱图”;牌坊下为“九龙口”,斜铺云龙石雕;牌坊两旁立门楼,筑台阶各13级。大殿左右筑以陪殿,东为药王殿,西为马王殿。陪殿之前,均建有东、西廊房各13间,把大拜殿烘托得更加雄伟、肃穆、壮观。
会馆的建筑结构和雕刻艺术,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被誉为我国古建筑明珠之一,是河南省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