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9 17: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博先生用贴标签的办法否定掉别人的观点,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却不吝使用偷换概念的手法——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见识过了:都江堰不是水沟、不是引水渠道,在你心目中你当然有权力把它看成水沟或是引水渠道,但是在你论述它的结构、功能、作用时,请你论述都江堰本身的结构、功能、作用,而不是以你观察家门口水沟的经验描述水沟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同样,在你心目中,候风地动仪无非倒置酒瓶子,但你描述其构造、原理、功能时,也请描述候风地动仪的,而不是说酒瓶如何如何。要知道,这种简化模糊的概念、想当然而得知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可是门专门的修身学问,叫做格物致知。格致学被认为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在自然科学上的发展,现在恐怕没哪个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还赞同这种方法,但疾呼科学,要拯救沉迷于传统文化的国人的水博先生,看来对这种传统文化继承地还真不错呢。
那么水博先生对都江堰的指控是否有道理呢?
首先,水博先生明显不知道,即使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后,都江堰仍然是需要岁修的。很多震前到过都江堰旅游的人,都知道那里每年的“放水节”等一系列活动,这些都是岁修的一部分。为什么成为现代意义的水利工程,仍然要搞岁修?都江堰的民众、政府也包括水利方面的部门和专家都是傻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被水博先生诟病的每年损毁、每年修理正是都江堰水利枢纽正常的运作流程,也是都江堰治水思路的一部分。都江堰接受上流山区来水,要保证夹带的泥沙不进入内江的灌溉区,也不在堰区形成淤塞,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结构就是在宝瓶口旁的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高于江底,但低于来水时江面的高度。当汛期到来,江水携带上游的大量泥沙砾石滚滚而下时,在鱼嘴分沙后,会在宝瓶口外形成回水,大部分沙石被回水抛过飞沙堰进入溢洪道。当水量进一步增大,洪水袭来时,飞沙堰将被冲垮,此时多余的水量和泥沙直接冲入溢洪道中。当汛期结束,上游来水减少,飞沙堰溢洪道由于高于江底处于无水状态,刚好组织清理淤积,同时修缮飞沙堰的破坏,迎接来年的循环。飞沙堰的设计思路类似于现代压力锅或锅炉的保险阀,其破坏是有意为之的,正是这种独特的思路,保证成都平原能够抗击洪涝,获得优质恒定的供水。同时这种必须修理的结构,也使得人们不会因为一时安全丧失警惕,带动整个都江堰的检修、掏挖,历代不停,这也正是都江堰可以沿用两千多年的秘诀之一。并且即使在今天,都江堰岁修仍然在使用传统的竹笼马槎,而不是像水博先生一厢情愿以为的,用钢筋混凝土构建。这是因为竹笼马槎构成的飞沙堰在最大的洪峰到来时,会被冲垮,开放出整个溢洪道。而不是本身坚不可摧,却使洪水和砾石一古脑儿冲向成都平原灌区。竹笼马槎被冲毁后还原成圆木、竹子和卵石,会被水携带而去,而不是变成需要大锤甚至炸药的巨大钢筋混凝土坨子。水博先生的指控,类似于门外汉指责电工不该使用保险丝,而该用粗铁丝代替,纯粹属于外行指导内行——但是,水博先生可是专业人士啊!
水博先生其后告诉我们:“人们在建造都江堰之后还建造了祈求神灵保佑的二王庙。希望用迷信的办法解决洪水和旱灾的根本问题。”水博先生的意思无非是说,都江堰建了以后,其实无甚作用,最后仍然只能靠求神拜佛。但是写到这里我也实在疑惑了——水博先生如此之敌视都江堰,甚至提升到了误导全国人民的高度,到底去过一次都江堰没有,到底翻过一本都江堰介绍,哪怕是旅游介绍没有?二王庙里面供奉的是谁?里面就两个大殿,进门第一个供奉的是传说中李冰的儿子,协助治水有功的李二郎;里面一重大殿座上就是故蜀郡太守,带领百姓开辟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夫人。您老人家别是看了西游记就以为灌口供着二郎真君吧?为什么供奉李冰一家?这是因为四川人是重情义的、有良心的,李冰造福四川,泽被两千年,所以大家立庙祭祀,表达追思,表达崇敬。就跟大家过清明节祭拜祖先,也是表示追思,不忘先辈,而不是因为现实绝望了希望用迷信手段解决生活的根本问题。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一部分——不过水博先生是反对传统文化的,那我们说说美国——水博先生推崇的科学昌明的美国,我们知道美国是信教的,基督教徒占了大多数,教堂也是遍地都有,那么美国人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研究科学之后还建造了祈求神灵保佑的众多教堂。希望用迷信的办法解决美国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
水博先生进一步指出:都江堰作用是被夸大了的,成都平原的“天府”之称是言过其实的,查阅县志表明,都江堰无法抗拒洪涝,对于大旱大涝是无能为力的,而目前对都江堰的种种赞誉,则是出于发展旅游的需要。
嗯嗯,都江堰作用到底多大,水博先生作了评判,但我们不知道水博先生何许人,对他下的定语也不能直解接受,我们还是看看资料:“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以上转载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官方网站。不但对都江堰进行了历史总结,还包含了目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实际应用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与中国水利部网站完全一致。
如果水博先生认为国家和国际的权威部门的资料无非是对官员歌功颂德、迷信、吹捧古代文明等等的需要,那么我们摘引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作哈于2008年2月28日在《都江堰灌区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2008年度水利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以下部分:“都江堰水利工程举世闻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目前其灌溉面积已达1000万亩,灌区保灌面积占全省总数的30%,灌区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4.9%,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28.3%(基中水稻产量占全省的31%),成为全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整个灌区用占全省5.9%的土地面积,解决了27.5%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全省44.3%的国民生产总值,2005年全省综合经济十强县全部都江堰灌区。可以这样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都江堰及其灌区水利发展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2006年我省遭遇特大干旱,在全省粮食减产6.5%的情况下,都江堰灌区粮食总产量却稳中略有增产,为灌区挽回粮食生产损失5.6亿公斤,为农民人均挽回损失近200元,进一步凸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