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3 03: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建筑教育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渗透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多由留学欧美的教师执教,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就在学院派严谨、古典的体系之中,也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渗透。这一点首先可以从中央大学及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作业中看出,《中国建筑》创刊号及24期曾刊登了中央大学戴志昂设计的公共办公楼、东北大学刘鸿典设计的中央实验所、东北大学李兴唐设计的新式住宅等方案,这些作业完全采取了现代主义的建筑形式,这说明从出题的教师到设计的学生都已开始接受现代主义思想。
上海作为现代建筑的中心都市,在上海的几所大学建筑系与国内其他大学建筑系相比,其建筑教育的体系更倾向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30年代沪江大学、之江大学的建筑系将建筑的实用、技术、经济作为教育的最重要部分。1942年创建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更是将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建筑教学体系移植到中国。圣大建筑系由毕业于伦敦建筑学院的黄作燊(1915~1975)任系主任,他"深深敬佩当时正在英国的现代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他的现代建筑思想,1937年追随格罗皮乌斯至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这位大师,成为格罗皮乌斯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此外在圣大建筑系任教的还有受教于德国包豪斯的德国人鲍立克(R.Panlick),这决定了圣大建筑系更现代主义化的教育倾向③。
较早就接受现代主义思想的梁思成,1946年又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 任,他于1946至1947年出国考察,其间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人类环境设计"讨论会,还会见了诸多现代主义大师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沙里宁等人。清华建筑系的教育虽然仍为学院派的教育体系,但在他回国后,他在一年级建筑初步课中学习包豪斯增加了"抽象图案"的训练,"到了1949届学生之教学计划中,完全删去了五种柱式,加重了’抽象图案’的分量,此外还设置木工课和’视觉与图案’课,更加鲍豪斯化"④。此外,他还向学生介绍"体形环境"的概念,并以此为核心着手改造原来的学院式教学体系。这说明梁思成虽以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其思想核心,但他一直不懈地探求并接受现代主义新文化。
十、关于"现代建筑"局限性的思考
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对中国固有式、西洋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无疑形成一种挑战,它改变了部分近代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但是,它的影响又是局部的,"局部的"含义不仅包括了它只对中国局部城市和地区产生影响,并且意指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只局部地被从业于中国的建筑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现代建筑的时尚性以及因朴素简洁的外观形象而带来的造价经济实惠的优越性得到普遍的接受,特别是当时上海房地产业的兴起,建筑的商品化使得业主及建筑师对这一新式风格倍加青睐,现代建筑找到一个广阔的市场并得以立足,现代建筑最早在上海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正好是其经济实惠与房地产开发业要求经济实惠两者的吻合。
从上述极少数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作品来看,建筑师在这些个案中已接受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建筑观念,并且已摒弃一切与功能无关的多余装饰,表现出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审美观念,个案作品的设计思想及手法说明近代对现代主义的探索己触及本质及核心,因而这些作品称得上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作品。但从构成现代建筑主要部分的"装饰艺术风格"作品及其它现代建筑作品来分析,这类作品并没有放弃讲求"气派"、"排场"的架势,仍然追求对称感、体量感,功能似乎还没有胜过形式位居第一,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些作品普遍的局部装饰更说明建筑师还不具备反传统、反装饰的机器美学观念,因而这些作品只营造了一片现代建筑的时代气氛,事实上离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还相距甚远。
现代建筑发展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它在近代传播的一开始就与"中国固有建筑"、"西洋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等设计思潮多元共存,并一直与其他思潮共同构成平分秋色的近代建筑潮流,现代思潮影响力并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到达取代其他设计思潮而独领风骚的主流地位,这是由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近代还没有适于现代建筑高度发展的肥沃土壤,连续不断的民族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及经济水平低下,工业化大主产的技术基础还没有形成,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及先进的施工技术还得依赖于进口,因而现代建筑只不过像商店的商品品种之一,任随业主挑选。
这种设计思潮的共存发展以及社会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要求,导致建筑师不仅擅长设计现代风格的建筑,同时也檀长于中国宫殿式、西洋古典式或其他风格的建筑设计,建筑形式采取何种风格取决于业主趣味及建筑类型,政府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或一般建筑视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风格,这一点上,建筑师更像商店的小老板,为了销售商品,尽可能迎合顾客的口味,建筑师无力、也无意于追求一贯的形式风格,因而近代虽然有现代建筑作品,但似乎没有坚定的现代主义建筑师,那些现代建筑作品因此而与其他风格的建筑一样落入形式模仿的俗套。
尽管如此,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近代时期现代建筑的发展,现代建筑风潮的形成为此后中国现代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那些为数不多的现代主义作品对现代主义风格本质的触摸,为后人提供了参照和路径;而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的渗透,基泰、华盖等较大规模的中国建筑师设计机构的设计作品中现代作品比例越来越多的迹象,以及1949年之后社会稳定并面临大规模的建设前景,这些不能不使人们欣然看到现代主义建筑时代的曙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