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所有资料全部下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北京街巷的名称,看起来多如星、乱如麻,其实还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多数街巷的名称是,在最初形成时根据某一自然或人文特征而自然形成的。虽然时光流逝,依然众口相传,如今,当年的特征多已不存,却留下了一批古老的街巷名称。
当年城区(今二环路内)主要大街的名称,基本上依其所对应的城门命名。如今城门早已无存,街名却留下来了。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一些老人嘴里,仍把朝阳门、阜成门、西直门、广安门几条大街叫成齐化门、平则门、和义门、彰仪门大街。而这些都是元代乃至金代的地名,以此足见口碑的力量。
北京是几朝帝都,除皇宫而外,有很多专为皇家服务的机构,以及政府机关、学校、仓场、兵营也都作为地名留传下来。如皇城内的会计司、缎库胡同,皇城外的太仆寺街、兵马司胡同、大兴县(今大兴)胡同、府学胡同、海运仓、禄米仓胡同、校场口、营房胡同等。而外交部街、教育部街等则是根据民国以后的机构命名的了。
有一些街巷是根据当初在这里居住过的人物来命名的。如明代定国公徐达住过的定府大街、三保太监郑和住过的三保老爷(今三不老)胡同,李东阳住过的李阁老(今力学)胡同等。除以公侯贵人命名外,也有大量以平民和手工业者命名的街巷。如砂锅刘(今大沙果)胡同、沈篦子(今篦子)胡同、姚铸锅(今尧治国)胡同、粉房刘家(今粉房琉璃)街、骟马张(今拴马桩)胡同、豆腐陈(今豆腐池)胡同等等。这些地名就象是一幅古代的风俗长卷,透过它,我们好象亲眼看到了古代都市的市景风情和坊巷中的芸芸众生。
旧时代也给北京的街巷名称留下了畸型的烙印。西四地区是元代妓女聚居的地方,便留下了西院勾栏(今大院胡同)和粉子胡同这样的地名。明代的官妓集中在东城,本司胡同乃是教坊司所在地,演乐胡同是演练妓乐的地方,勾栏胡同(今内务部街)则是官妓聚居和酬客的所在了。
生活在这样的大都市里,商品交易自然是不可或缺,因而以市场和商品命名的街巷占了很大比例。从这些市场的分布情况和经营品种上,我们能约略看出这几百年来北京市场贸易的一些基本状况。以饮食起居诸般物品命名的街巷,真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煤市街、碳儿胡同能为您提供生活能源;米市大街、干面胡同、细米胡同提供主食;猪市大街、牛街、羊肉胡同、鲜鱼口、鸡(吉)市口、菜市口、豆腐池供给副食;炒菜要用调料,有蒜市口、油坊胡同,酱房胡同、糖房胡同;要用饮料,有烧酒胡同、茶叶胡同;饭后水果,有果子市、果子巷;那年头没冰箱,可有冰窑胡同;要买居家常用的器皿杂物,可以去瓷器口、缸瓦市、盆儿胡同,棉花胡同,绒线胡同,笤帚胡同,扁担胡同;想买顶帽子戴,有官帽胡同、李纱帽胡同、方巾巷、草帽胡同,样式虽不少,不过大都是明代的式样;盖房要用建材,有砖儿胡同、细瓦厂、大灰厂;要出门,有车辇店、有骡马市;想美化一下生活,可以去花市、去胭脂胡同、翠花胡同、去珠宝市、香串胡同。市场繁华,洋洋大观。
南海潮头月笼沙,雨季庭院落灯花.
拈花一笑二郎殿,掐指三佛四经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