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19 16: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现代古典主义、新理性主义、高技派、解构主义、地方主义、极少主义
Post-modernism, High Tech, Deconstruction Critical Regionalism, and Minimalism
一,“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是指始于60年代中期,在70、80年代产生重大影响,以后现代古典主义(Postmodern Classicism)为主体的,试图恢复被现代主义所忽视的文脉、装饰、习俗、意义和被高雅文化所排斥的当代大众文化应有地位的建筑思潮。在盛期时,它常常以信息符号化的形式风格出现,表现出信息时代的深刻影响。
1, 历史意识的恢复与波普艺术的影响
2, 六十年代后现代古典主义的兴起
a, 罗马建筑师和规划师协会(GRAU)与波特盖西
把发展进步与西方文化的古典表现联系在一起。 GRAU是“有机”思想与阿尔伯蒂、帕拉弟奥的“和谐”相呼应,运用文艺复兴的经验进行创作和思考,因此GRAU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现代古典主义的流派之一。
b, 文丘里(Robert Venturi)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1966)。文丘里抨击了理性主义对功能技术的片面强调, 推崇建筑的复杂性、多样性与矛盾性,并肯定了大众文化的作用。文丘里针对密斯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提出了“少就是厌烦”(Less is bore)。对文丘里而言,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不是指杂乱无章和随心所欲,也不是指过分繁琐或是表现性,而是相对于理性主义的简单化和唯美化而言,建筑经验的内在的丰富性和不定性。
C,斯特恩等的早期探索
3, 80年代的几次重要展览
a, 1980年由波特盖西主办的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以及其后在巴黎、旧金山的再展
b, 西柏林国际建筑展(IBA,1987)
c, 1986年9-10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题为“修正现代――后现代建筑1960-1986”的展览
4,代表建筑师和建筑
● 波特盖西(P.Portoghesi)
巴尔弟住宅,(Casa Baldi House, near Rome ,1959)
波波尼奇住宅(1969-70)
● 文丘里(Robert Venturi)
宾州栗子山母亲住宅(Robert Venturi, John Rausch, House, Chestut Hill, Philadelphia, USA, 1964)
● 摩尔(Charles Moore)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Piazza d’Italia, New Orleans, Louisana, 1977-78)
● 矶崎新(Arata Isozaki)
筑波大学城新市中心 (Tsukuba Center Building,1979-82)
● 格雷夫斯(M. Graves)
波特兰大厦(Public Service Building, Portland, 1980-1983)
● 约翰逊(P.Johson)
设计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楼 (Corporate Headquarter of American Telephone&Telegraph Co, New York, USA, 1984)
● 斯特林(James Stirling)
斯图加特美术馆 (Staats galerie new Building and Chamber Theater, Stuttgart,Germany,1977-1984)
二,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
新理性主义发源于60年代的意大利,当时被现代主义断然割裂的历史意识正在建筑领域里得到逐步的恢复。以罗西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并没有走文脉主义的道路,而是试图在丰富的建筑历史遗产中抽象出建筑自身的内在的原则加以体现。
1,兴起标志
a, 1966年罗西的《城市建筑》
b, 1967年格拉西(G "Grassi)的《建筑学的逻辑结构》
2,类型学理论
罗西的类型学理论有两个特征,一是历史的特征,二是抽象的特征。
3, 代表建筑师和建筑
罗西(Aldo Rossi)
● 格拉利特公寓住宅(the Gallaratese 2 Residential Complex, Milan,1967-73)
● 卡他多公墓(San Cataldo Cemetery,Modena,1971)
●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世界剧场(Teatro del Mondo,Venice,1980)
● 博尼芳登博物馆(Bonnefanten Museum,Maastricht,Netherlands,1990-94)
罗伯特 " 克利尔(R "Krier)和利昂 " 克利尔(L "Krier)
利昂把18-19世纪工业革命前的城市看作理想的城市模式,认为欧洲的城市重建可以通过夺回城市空间得以实现。在城市尺度上,利昂认为城市就是“各街区空间的联合”,批判了现代主义城市分区。在他看来,“街区”概念可以反对没有经过充分组织的大城市自发形成的“城市中的城市”。街区里的各种社会中心应建造成巨大空间的厅堂,可以取代过去城市中的“教堂”、“市政厅”、“学校”等建筑,利昂还为大众恢复了辅助空间,用以衬托优秀的现代建筑。罗伯特 "克利尔同其弟有着相似的设计思想,不过他更多地致力于具体的建筑空间的形态学方法。
● 利昂 " 克利尔, 伦敦Royal Mint广场规划(L "Krier, the Royal Mint Square Project for London,1974)
● 利昂 " 克利尔,卢森堡城市中心规划 (R "Krier, the Center of Luxembourg City, 1978)
翁格尔斯(O. M. Ungers)
● 利塔街市区住宅(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Ritter-straße,Marburg,1976)
● 德国建筑博物馆(Museum of Architecture, Frankfurt-am Main, Germany, 1981-84)
博塔(Mario Botta)
● 维塔莱河旁住宅(House at Riva San Vitale, Ticino, Switzerland,1972-73)
● 戈达尔多银行(Bank of Gottardo, Lugano, Switzerland,1982-88)
三,高技派
在建筑中,高技派(High-Tech)是指60、70年代以来,不仅在建筑中采用高技术手段,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高技术带来的审美愉悦的一种设计和思想倾向。在建筑中采纳了高技术手段并不意味着就体现了高技派的设计取向,因为对高技术的手段的采纳可以单纯地为了结构、设备、施工安装、材料等目的,在形式上依然可以沿用已有形式,甚至某些建筑形式完全把高技术手段遮盖住了。高技派的核心的思想在于对高技术手段带来的美感的追求和强化。
1, 高技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当代建筑高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高技派在设计思想上的源流
2, 英国高技派与60年代末的早期探索
3, 高技派在70、80年代以来的兴盛
4, 高技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a, 空间的高度完整性和灵活性
b, 部件的高度工业化、工艺化特征与“设计开发”
c, 结构与设备的表现和暴露
d, 插入式舱体的使用与可更新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