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5 13: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建筑承载的百姓记忆(图)
--------------------------------------------------------------------------------
http://news.tom.com 2004年10月28日12时11分来源:合肥报业网
寻找城市的老建筑(是指近现代优秀建筑)是为了寻找一点历史的记忆,保护城市老建筑是为了给这个城市留点建筑的标本。2004年,保护城市老建筑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因为这些老建筑承载着一个历史,因为这些老建筑承载着市民记忆中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
“委员提案”
合肥的老建筑不多了,有价值的老建筑更是不多了。
2000多年的历史沉积,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在合肥城市中以建筑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历史难寻踪迹。2004年8月,在合肥市有关部门列出来的近30处近现代优秀建筑中,能追溯的年代是19世纪中叶,之前的只能从资料中查看了。
去年年底,合肥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前夕,政协副主席盛志刚和部分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研究并制定〈合肥市建国以来代表性建筑保护办法〉的建议》(以下简称6号提案)的提案,呼吁人们关注、重视、保护建国以来有代表性的建筑。6号提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多方关注。后来有关部门在落实这个提案的过程中把“建国以来有代表性的建筑”扩大为“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时间为1850年至1959年。盛志刚说,扩大保护范围是好事,说明政府部门也已重视老建筑问题希望能对所有的老建筑进行有选择地保护。
6号提案的提出缘于一次视察。盛志刚说,有一天我们几个同志开着车子在合肥市参观,看到合肥有几处老建筑破败萧条,有人就提到了要把这些老建筑好好保护起来。后来我和政协的几个“老合肥”聊起此事,大家都认为有这个必要,6号提案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当时提出这个议案是从一个政协委员的角度出发的,所以说6号提案也可以说是个“委员提案”。
在合肥市政协,记者找到了6号提案,上面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城市的建筑,是构成城市历史的重要元素,是一定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也是记载城市历史与文化变迁的最有效载体之一。因此,保留一定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建筑,已可提到议事日程,以见证和保留城市发展历史。”
盛志刚说,我曾经到法国的巴黎去考察过,法国人对城市老建筑保护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在巴黎老城区,一些近代的甚至是中世纪的建筑依然保护得很好,到老城区参观的人可以切身体会到法国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空心化的教训应该引起我们警醒,不能把老建筑都拆了。
三种风格
合肥是座历史古城,但不是历史名城。因为什么?就是历史留下来的能直观展现到人眼前的东西太少,保护好这些老建筑是为了给我们的后代留一点带有时代痕迹的建筑的标本。
据合肥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戴健介绍,合肥因为地理位置处在东西接合部,建筑风格也没有什么独有的特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以李鸿章故居、包公祠、城隍庙为代表的徽派建筑;以省委办公楼、省政府办公楼、安徽大学教学楼、合肥工业大学教学楼为代表的苏式建筑;以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宋氏故居为代表的欧洲风格建筑。
三种风格的建筑演变,与中国历史演变是一致的。鸦片战争以前,受传统文化影响,合肥的建筑一直遵循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关,一些传教士进入内地,合肥出现欧洲风格的建筑,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建国以后,受“亲苏政策”影响,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苏式的东西,建筑也是一样,兴建办公楼、大礼堂、学校教室都采用苏式风格,这种局面到1959年随着与前苏联的断交而结束。
不管这些老建筑是什么样的风格,它们在合肥这座城市已经存在了至少有半个世纪了,它们见证了合肥的变迁,伴随着合肥发展,很多当年在里面玩耍的人现在已是年逾古稀。像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城隍庙、江淮大戏院,这些老建筑都是与普通老百姓生活密切联系的,很多人经常穿梭其中,慢慢长大,慢慢变老……
潘国泰,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一直关注着合肥这座城市的变化。他说,建筑是一种石头史书,它见证了当时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作为研究这一方面的学者,还是作为合肥的普通老百姓,我对这些老建筑都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要保护好这些建筑,让它承载的文化传演合肥的地方历史。
历经沧桑
合肥虽然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如今留下来的建国前的老建筑已极少,老城区的街区特色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基本消失。如何保护老城区的“文脉”,已引起城市管理者、建设者的重视。9月底,合肥市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领导小组,保护的主要工作由市规划局负责落实,记者致电市规划局希望能采访规划局领导,但是接待记者的规划局工作人员说,目前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协调,领导可能不方便表态。
其实,20多年来,不仅是合肥,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都遭遇过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尖锐矛盾的困扰。几乎每一次涉及文物保护的城市改造工程,都会在政府部门、开发商与专家学者、普通市民之间引发激烈的争论。
在人们的记忆中,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改造过程中也遭遇到同样的争论。曾经参与步行街规划研讨的潘国泰说,如果步行街像屯溪老街那样,在保留原来的古街区特色同时,再按照原来的风格兴建一些新建筑,步行街或许会更具吸引力。
潘国泰院长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个时期对文物的破坏比较严重,一是文革时期,那时对历史上留下的东西几乎是全盘否定,能砸掉的东西被砸掉了,能烧毁的东西被烧毁了,但那时对建筑的本身毁坏得并不多,真正对建筑毁坏严重的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旧城改造,推土机走过的地方一座座别致的古建筑、一片片古老的街区变成了现代的高楼大厦。此次,合肥市列出的近30处古建筑,是历经沧桑才得以保留下来的,更需要很好的保护。
但是,这些古建筑都处在城市中的繁华位段,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每一块地方都可谓是风水宝地,保护它必然给相关部门带来巨大的损失。对此,盛志刚说,6号提案的提出并不是说所有的老建筑都需要保护,只是给政府部门提出一个建议,对这一方面需要重视,对老建筑进行摸底,这是最主要的,首先我们自身要了解合肥有多少老建筑,有哪些建筑具有保护价值。然后按照轻重缓急,列出需要保护的部分老建筑名单,并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出台一部地方法规,把保护老建筑纳入法制轨道,这样才能对这些老建筑做到真正的保护。
1187243587967.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