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2 11: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靖康变作,二帝被掳,高宗即位于南京(应天府),改元建炎(公元1127年,适为金太宗天会五年),迄宋幼帝昺蹈海死(公元1279年),为时一世纪有半,是为南宋;后金之亡约四十余年。
建炎三年,金兵愈逞,高宗驻跸杭州,以州治为行宫,下诏罪己,自无心于宫室之营建。且适当金人破徐州,焚扬州,宋虽改江宁为建康府,升杭州为临安府,固未遑定都。及金人再度进迫,高宗出走,如越州,奔明州,又航于海入温州。行迹无定,百司零乱。金兵亦追迹至杭州,破越州,屠潭州。游骑又至平江、常州、镇江焚掠,江南处处尚在破坏中,及韩世忠、岳飞挫金将乌珠于江中,绍兴二年,高宗始又如临安。时军事稍振,臣下颇有建议奠都建康以图恢复者。高宗犹豫,“命守臣具图经画建康行宫”,又“命漕臣即平江子城营治宫室”,而尤属意临安。绍兴五年还临安作太庙,挫岳飞北进之策;乃显然欲早定行宫,以苟宴安,绍兴八年,乃定都焉。
高宗诏曰:“..朕荷祖宗之休,克绍大统,夙夜危惧不常厥居,比者巡幸建康,抚绥淮甸既已。..是故复还临安,内修政事,缮治甲兵以定基业。非厌霜露之苦而图宫室之安也..。”实则绍兴元年,已诏守臣修内司百间[1],“二年九月,南门成,诏名行宫之门;三年诏梁汝嘉创廊庑于南门之内”[2]。四年八月,知临安府梁汝嘉奏明堂行礼,殿成。此即临安初创时之正殿,盖“凡上寿则曰紫宸殿,朝贺则曰大庆殿,宗祠则曰明堂殿,策士则曰集英殿,四殿皆即文德殿随事揭名也”[见注1]。高宗自绍兴初年蓄意议和,受制于秦桧,坐失兵机,迄三十二年禅位于孝宗,自“以秦桧旧地作德寿宫,凿池引水,叠石作山”[3],优游其间,无非皆“图宫室之安”者,园苑建造之频,尤甚于其后诸帝。为太上皇时曾“甃石池以水银浮金凫鱼于上。..指示曰水银正乏,此买之汪尚书家”[4]。实不失当艮岳之裔。
南宋宫室制度,初创时因国耻未雪,诸多顾忌,未克任意施展,仅就州城府治兴葺重造,故云“皆从简省”。临安州治本为钱王宫,地址虽较他州宏敞,宋建之正殿,碍于时势,未曾侈大;及增垂拱,崇政“其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舆服志》云:“其实垂拱崇政二殿,权更其号而已。殿为屋五间,十二架,修六丈,广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间,修一丈五尺,广亦如之。两朵殿各二间。东西廊各二十间,南廊九间,其中为殿门,三间六架”[5]。孝宗又以“殿后拥舍七间为延和殿,其制尤卑,陛阶一段,小如常人所居”[见注5],其“上梁文云:听朝决事,兼汴都延和崇政之名..”[6]。崇政究与垂拱易名,抑与延和同为一殿,尚待考证。正殿宫阁无多,又随时异额,勉袭汴都旧名,尤显其隘窄。
及和议成,韦太后回銮,“宫中庆典复始”,禁城内外乃年年增建。绍兴八年,作慈宁宫;绍兴十二年作太社太学;十三年筑圜丘,景灵宫及秘书省;十五年作内中神御殿(钦先孝思殿);十六年广太庙;十七年作玉津园,太一宫,万寿观..”。禁中则营祥曦福宁等殿及后苑堂阁。十八年至二十八年间,曾增筑皇城,外城及宫前丽正门御路,建执政府,筑两相第,太医殿,尚书六府等[7]。高宗禅位后所辟别宫,园苑及所赐府第,私园,亦多工巧靡丽,但建筑无宏大者。继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多为宫庭宴游而作,偏安一隅之南宋首都,盖风雅有余,气魄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建筑多水榭园亭之属,大殿无所增置,史志美其名曰“务简约,不尚华饰,以遵祖制”耳。
临安外城“包山距河,故南北长峙”[见注3]。凡十三门,东壁有七门,西壁临湖有四门。其中涌金门为“北宋政和六年重建,颇极壮丽”[见注3]。南北则仅各有一门:南即嘉会门,稍偏西与皇城丽正门引直;北曰余杭,亦曰北关。外另有水门五。全城“东沿河(钱塘江)西至山岗(凤凰山),自平陆至山岗,随其上下,以为宫殿”[见注3]。形势乃不规则之山城。
“绍兴十八年,名皇城南门曰丽正,北门曰和宁,东苑曰东华。..皇城周回九里”[见注2],南面丽正“其门有三,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左右列百官侍立阁子,登闻鼓院,检院相对,悉皆红杈子,排列森然,门禁严甚”[8]。外城之嘉会门,营建亦精,其“城楼绚彩,为诸门冠”。盖南门为御道,“至丽正门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辂往来”[见注8],过南郊,从此幸郊台也。
自大内北出和宁新路,井市最盛,“南北宝玉珍异,花果时新,海鲜奇品,悉集于此”,一若汴京时之东华门外,和宁门之重要亦乃临安河道及市区地位所使然。门“在仁孝登平坊巷之中。亦列三门,金碧辉映,与丽正同,门外列百僚侍班阁子..”。其内因与宫中后殿密迩,故帝后臣僚率多出入于此。“皇后出宫,至祥曦殿,上升龙檐,出和宁门”。“皇帝御垂拱殿,提举等官奉迎诸书至和宁门,步导至垂拱殿,各取合进呈..”[见注3]等。
皇城内之宫殿,随事给名,后代改额,不易悉考。前殿建于绍兴四年,行
|
|